徐高阮(1914—1969),字芸书,浙江杭州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卒业于西南联大,师从陈寅恪先生学习魏晋南北朝史。后应傅斯年之邀,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9年后,先后在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69年10月9日病逝。
《重刊洛阳伽蓝记》系作者受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合本子注”之说启发,重别《洛阳伽蓝记》正文和子注,并校订《洛阳伽蓝记》的讹脱衍倒。是诸多《洛阳伽蓝记》整理本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此书完成于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亲为作序,广为揄扬。此后作为中研院史语所集刊专 刊在台湾出版,受到学界重视。
《山涛论》钩沉发抉魏晋之际政治史的线索,讨论山涛、羊祜等清流名士阵营代表在魏晋时期政治演变中的角色和地位。以清流名士阵营与贾充阵营的争衡这一主线,解释魏末晋初的政治变迁。
一、引论:研究史的情况 二、北平:革命党的进退 三、西南:新青年的文史 四、台岛:维新派的议论 五、身后:史学家的光影 六、回溯:士大夫的底色 七、综论:思想者的时空 一、引论:研究史的情况 近代中国,变动剧烈,内部系统危机叠加外部系统冲击,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
评分云中君对《山涛论》推崇备至,曾说“徐高阮一向是我的楷模。他的《山涛论》思虑之周全,论证之缜密以及行文之流畅而有分寸,实为采用传统实证史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史的最高境界之作。一个学者一生能写出四五篇这样的文章应该就足以登不朽之林。”本文选取了云中君与老冷关于此问...
评分云中君对《山涛论》推崇备至,曾说“徐高阮一向是我的楷模。他的《山涛论》思虑之周全,论证之缜密以及行文之流畅而有分寸,实为采用传统实证史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史的最高境界之作。一个学者一生能写出四五篇这样的文章应该就足以登不朽之林。”本文选取了云中君与老冷关于此问...
评分《山涛论》是徐高阮的遗作,发表在69年的史语所集刊上,系陈寅恪指导早年论文,为文深得陈氏考史三昧。即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考力相得益彰,利用习见史料言人所未言,其中既有个人的人生经历压在纸背,也有作者的读史感悟,注意到问题之间的联系,并做深入的解读。本文是典...
评分一、引论:研究史的情况 二、北平:革命党的进退 三、西南:新青年的文史 四、台岛:维新派的议论 五、身后:史学家的光影 六、回溯:士大夫的底色 七、综论:思想者的时空 一、引论:研究史的情况 近代中国,变动剧烈,内部系统危机叠加外部系统冲击,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
简略翻阅,尚未细读
评分读书时能联想到身边的人与事,是很好的习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乃有文化。进一步要连类取譬,乃有文采;再进一步要比较分析,乃有思辨;再再进一步得意忘言,乃有玄心。写作亦然。像《山涛论》这样治史有玄心的作品,49年以后的中国史家仅有田余庆一人。高华黄仁宇也仅有半份玄心。余子停留在第三层次,基本是“匠人治史”。徐氏何以如此卓绝?大学得陈寅恪亲传是主因,清华学运领袖是助力。有了“种族文化”法和实际政治操作经验,分析起山涛来,其思虑之周全,论证之缜密以及行文之流畅而有分寸,自然让人侧目。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个人气质问题。徐氏乃世家子弟,又有哲学基础,这是治史有“玄心”的关键。相比起来,邓小平侄子邓野的作品美感就跟徐氏不可比。盖少了一颗“玄心”耳。这是个人性情问题,似乎也是某党整体文化品味问题。
评分下午在书店看完《山涛论》,作为影视史学爱好者的我极欣赏这类从只言片语中推测政治斗争的作品。另外,我有一个疑问,附录收的王永兴先生文章,所言“德高望重”者是谁?是姚从吾么?
评分此前很早即听过徐高阮之名,四年前购得此书,却只读了《重刊洛阳伽蓝记》,而未读《山涛论》。今日读毕,真有天地为之瞬息寂然,继而朗阔通透之感。如此人物,可惜五十八岁即逝。
评分魏晉南北朝史課的導修帶了五年,其中一節課是研讀〈山濤論〉,領着同學逐段解說,越讀越有味。這篇文章布局妥貼,不論考證還是闡釋,每段都扣緊題旨,無有贅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