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通与骑士伙伴》、《自由国度》、《游击队员》、《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
★ 在这个信徒的国度里,先知可以解决一切,可如今,先知已经不在了。
★ 这个复杂的社会,需要的不只是信仰,还需要些别的。
------------------------------------------------------------------------
《信徒的国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也是V. S.奈保尔最重要的文化随笔之一, 与 “印度三部曲”并称奈保尔文化随笔的“双子星”。
1979年,奈保尔一路走过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前后长达七个月的旅行中,他既拜访了政府高官、宗教领袖,也见过小商贩、苦修者、乞丐,试图揭开盖在世俗社会和信仰国度之上的面纱,一解心中的困惑:在信徒的国度里,先知可以摆平一切,可是如今,先知已经不在了。
-----------------------------------------------------------------------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以天赋异禀、才华横溢而论,奈保尔当居在世作家之首。——《纽约时报》
奈保尔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半年(1979年8月)开始了他的伊斯兰文化之旅,费时半年,先去伊朗,然后去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地方都花了不短的时间,他基本上不关注地理风景,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探访(在巴基斯坦和印尼尤其如此),接触了大量的身份、信仰各异(当然主要是...
评分1、伊朗 库姆这个地方的人,整天谈的就是宗教,不然就在判断谁还值得救赎,或者谁该下地狱,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沉默是金。 圣人的影响力高于国王,他有这个能耐,颠覆王权。如宗教领袖霍梅尼的执政。《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在革命期间被伊朗挟持人...
评分1.所访问的四个国家都不是阿拉伯国家。伊朗有更早的波斯文明,巴基斯坦原先住着印度教先民,马来人有自己杂糅的原始文明,印尼人也有原始的印度教传统。然而在1970年代,这些国家的穆斯林都在思考让国家回到“正信”,回到伊斯兰传统。虽披着传统的外衣,但实际上是对现状的不...
评分1、伊朗 库姆这个地方的人,整天谈的就是宗教,不然就在判断谁还值得救赎,或者谁该下地狱,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沉默是金。 圣人的影响力高于国王,他有这个能耐,颠覆王权。如宗教领袖霍梅尼的执政。《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在革命期间被伊朗挟持人...
要边看边走最好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的提问实在冷峻,毫不留情。作家的游记与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并不在意预设立场,并且热衷去看自己想看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伊斯兰教风云,想想当下,实在有源头可循。难得读到流畅优美的译文。第一本奈保尔。
评分马来西亚反华的那一段很吓人
评分很犀利的看法,读的时候有一种浑身会发麻的可怕感,没有贴近,就永远可能理解或感知不到伊斯兰的那种狂热与极致
评分之前看过几次奈保尔的著作,除了米格尔街之外,没有读完全本的,这篇倒是借着每日上下班的地铁时光,从头到尾读完了,还有一次被路人甲问我拿着一本这么厚的书看得懂吗?奈保尔虽然是出生于加勒比非洲裔后代之间的印度人,却深受英美理性主义熏陶,对伊斯兰在七十年代后期的汹涌澎湃通过自己的双脚,不动深色的平白描述,粗看有些重复,细细品味确实意犹未尽,四十年以后仍然很有意思,在信徒的眼里,不知有汉,只要有正觉即可。阿拉伯之春已有三四年,一带一路也要从巴基斯坦开始深入,希望能出现一位体验着来着我们再次回视伊斯兰世界的又一次震撼,否则便又是后人又哀秦人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