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 俄国著名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戏剧是他文学创作成就中的明珠。在欧美,契诃夫的戏剧剧目演出仅次于莎士比亚,对二十世纪现代戏剧影响极大。契诃夫作品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味极浓的艺术氛围。代表作有戏剧《樱桃园》、《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海鸥》,小说《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等。
本卷包含契诃夫经典名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按创作时间排序,并收录焦菊隐写于1943年的《<樱桃园>译后记》。这三个剧本,虽然故事不同,所表达的都是契诃夫始终关注的主题:他憎恶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只知道用一些不连贯的空谈,对“未来”的空想,以充实当下空虚没落偷懒的生活的灰色的人群,他同情勤苦劳动却被毁灭了幸福和希望的另一群人,他用抒情诗一般的结构和台词、背景描述,创造了现代戏剧的开端。
【按:读完焦菊隐先生的译后记,叹服他对契诃夫戏剧艺术理解之深刻,也为自己的肤浅感到惭愧:我辈在豆瓣写的那类“读后感”式的评论可以休矣。摘抄党于是欣然摘抄在此。译后记先是详细交待了《樱桃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然后介绍了契诃夫的创作理念、方法和过程,以及人物取...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去年大三冬天,闲聊,问外文老师最爱研究的方向,十九世纪英国和俄苏。老师是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统一体,像契诃夫的戏一样,解决了黑格尔和别林斯基毕生的难题。 当时不明白,浪漫主义后三杰和其余某些英国的诗歌戏剧对我来说意味着文学的大多数,而至今我仍未完整看过我表达喜爱...
若如布朗肖所说矛盾是文学活动的现实,那这三部剧真是展现了这矛盾。生活是表面现象,还是它的确空乏但要不断行动?又或是人一直在模糊不清的地带徘徊?剧中人物也不得答案,我们便看到争议与怀疑在故事里一直展演。谁预设过生活的意义,就会在意义没落时感到生命的剧痛,好像经历了一次不堪忍受的剥夺。曾经错误地想象这个世界可能有某种意义,或是事先为生活预设过图景,才会如剧中人物一样如此失望地发现一切都没意义。可剧中也有观点说,“樱桃园卖是卖出去了,但你前面还有一大段没有走完的生命呢”。于是总有角色出来说:“忍耐吧,去工作,耐心地活下去”。这真的是契诃夫老师导演的一直有悖论有矛盾有爱的戏剧。
评分重读升满分;在充斥着无知庸俗的外省或内地,每个人都认识你,但你依然陌生而孤独,你和周围这些庸碌的灵魂一起承受命运的鞭挞,现实的惶惑萦绕在家庭内部和国土之上,周遭尽是陈腐窒息,无疑亦隐指俄国“整个社会在睡觉”的大环境。你们渴望恋爱,然而迷人青春葬于死水一潭的婚姻;你们尊崇工作,高谈无用哲学,倾慕文艺,意图追索人生究极意义——“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只是要避免一切肤浅的、空幻的、妨碍我们自由和幸福的东西。”然而你们也明白,所有这些努力与幸福一样脆弱而不可能;天鹅之歌《樱桃园》给出憧憬未来的光亮—— “所有我们遭受的苦痛,都将让位于弥漫着整个世界的一种伟大的慈爱” 。温柔的悲悯的契诃夫,永远能从最绝望的黑暗深处挖掘出不灭的人性微光,让我们在铁屋里仍怀有对幸福的向往,“光明日子不会远”。
评分生活的步步紧逼、层层压榨和灵魂深处的无力反抗,空虚感的日常莅临和在远处如曦光般出现的希望,一个阶级的没落和时间性的彻底改写,这些或许可以概括三部戏的共同内容,但归根究底,契诃夫记录下了现代性到来的转折点。我最喜欢《三姐妹》,那个永远到达不了的莫斯科。
评分我想起樱桃园,我想起邓黛,我想起她在课堂上讲到历史的必然必将碾压樱桃园的美好时,语气中的澎湃和眼中的痛。而那时我们都只是世故的混沌的茫然的孩子,瞪着眼睛看着美丽的女教师小题大做。然而今时今日,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比起那个时候的傻孩子,我更敏感,更清透,更纯粹,更理解和向往美,更有人的尊严。这就是大学与阅读对我的改造。腐朽的旧时代终将过去,但其中也包含令人震撼的庄严与美,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衰落的过程?这也是我喜欢维斯康蒂的原因。
评分由于天生只有一颗粗糙到无以复加的莽汉心,喜欢第一个故事和最后一个故事。真实的人生就像剧本中的人生,起于沉寂,回到沉寂,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但我记得《樱桃园》里那种短暂的类似大观园的纯净和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