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伊懋可 编者:刘东 译者: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
伊懋可(Hark Elvin),1938年生于英国剑桥,剑桥大学毕业。1990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中国史教授。曾在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和海德堡大学任教,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的模式》、《另一种历史:从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论中国》、《华人世界变化多端的故事》,合编了《中国文化图集》、《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还发表了署名为约翰·达顿(John Dutton)的小说《圣伊莱斯集市》和《虎岛》。
伊懋可编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汉人在贵州苗族家园的拓殖、遵化人长寿之谜、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等12章。
环境史课堂讨论,梅雪芹老师也参与到了课堂,这本书是由伊懋可之前的一些论文集组合到一起的,所以结构感觉很松散,诗词文言文超多,能看出来作者在很小心的使用此类文学色彩的文献资料,关于中国古代环境的文献并不在少数,作者本身是汉学家,因此独辟蹊径。 主旨想说明中国古...
评分首先,纵观全书,虽然作者试图用大的脉络线索串联起不同部分间的叙事,但总体而言,相较于一本系统性的环境史著作,更像是一本论文集。当然,文献记载以来四千年,环境史的资料驳杂零散,难以耙梳整理,不能做过多苛求。只是书目以“一部中国环境史”如此宏观的题目作为副标题...
评分 评分英国环境史教授伊懋可的大作——《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出版了中文版。看名字就让人兴味盎然,大象是有趣的动物,甲骨文里就有“象”字,《吕氏春秋》里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说明至少在商代时黄河流域还生活着众多大象。另外,河南省的简称“豫”字,就是...
严重的文不符题。
评分惦记了好久,终于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看了两章,还没有什么感觉。终于看完了,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PS那个中国古代要种一棵树才能砍一棵树的梗,和德国二战时期即使严寒也只能砍死掉的树好像呢。果然全世界的鸡汤都是一个味的
评分写得比较早,篇章间联系不够,理论缺乏实际论证与展开,作者的中文水平似乎不高,对史料的拣选和解读也有点问题,许多二手见解
评分外国人来处理文献中关于环境的这部分资料,最大的好处就是取舍起来比我们爽快,由于该书多数章节原来就是单篇成文发表的论文,然后问题就来了:你到底想说啥。这也就不难理解濮德培批评该书只是一类中国环境史而非真正的中国环境史了。作者第二章节的资料基本倚仗文焕然,缺乏进一步的考古资料补充。【Chinese Colonialism翻译为“中国(人)的殖民主义”,比对一下内容,这个Chinese应该是“汉人”的指称,不然“中国人在贵州地方的拓殖”也太奇怪。】
评分前几章关于大象退却的历史叙述,建设维护水利工程的边际成本,掠夺环境红利在战争中的短期效益,都很有见地,后面几章就散漫无稽了。另外,翻译十分认真,引用的原文基本上都找到了出处,非常不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