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举办的“东亚人类学论坛”以“人类学与历史”为主题,就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学的历史的关联性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就人类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就人类学民族志的学术功效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论坛还特别关注了东亚人类学本土定位时的自我与他者的比较研究。《人类学与“历史”:第一届东亚人类学论坛报告集》即为本次论坛的研究成果,书中上卷为中文(包括一篇英文),下卷为日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刘志伟与贺喜两位老师关于水上人的研究非常有意思。汉与疍这两个标签,本质上是珠三角当地人在明清时期新的历史环境下,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本地资源、利益、政治的基础上,借用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资源,制造出来的本地秩序下的产物。所谓的汉疍之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与文化身份的区分,而非族群之分,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水上人上岸以后,往往会通过建祠堂、编族谱、引入正统化的礼仪、崇拜标准化神明直至建立宗族等方式,改变原有的身份建立起汉人的社会形态。但广东西南几个水上人社区祭祖的例子表明,水上人上岸后并非按照实际的标准模式,而是根据他们理想中的模式(意识形态模型)来创造家族传统,宗族的礼仪与水上人轮流祭祀神明的传统相结合,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因此,在建立父系宗族方面,水上人与陆上人之间的分歧并非源于文化上的差异
评分信手翻过,印象不深……
评分刘志伟与贺喜两位老师关于水上人的研究非常有意思。汉与疍这两个标签,本质上是珠三角当地人在明清时期新的历史环境下,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本地资源、利益、政治的基础上,借用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资源,制造出来的本地秩序下的产物。所谓的汉疍之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与文化身份的区分,而非族群之分,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水上人上岸以后,往往会通过建祠堂、编族谱、引入正统化的礼仪、崇拜标准化神明直至建立宗族等方式,改变原有的身份建立起汉人的社会形态。但广东西南几个水上人社区祭祖的例子表明,水上人上岸后并非按照实际的标准模式,而是根据他们理想中的模式(意识形态模型)来创造家族传统,宗族的礼仪与水上人轮流祭祀神明的传统相结合,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因此,在建立父系宗族方面,水上人与陆上人之间的分歧并非源于文化上的差异
评分在季风翻过后连借的欲望都没有了
评分刘志伟与贺喜两位老师关于水上人的研究非常有意思。汉与疍这两个标签,本质上是珠三角当地人在明清时期新的历史环境下,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本地资源、利益、政治的基础上,借用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资源,制造出来的本地秩序下的产物。所谓的汉疍之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与文化身份的区分,而非族群之分,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水上人上岸以后,往往会通过建祠堂、编族谱、引入正统化的礼仪、崇拜标准化神明直至建立宗族等方式,改变原有的身份建立起汉人的社会形态。但广东西南几个水上人社区祭祖的例子表明,水上人上岸后并非按照实际的标准模式,而是根据他们理想中的模式(意识形态模型)来创造家族传统,宗族的礼仪与水上人轮流祭祀神明的传统相结合,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因此,在建立父系宗族方面,水上人与陆上人之间的分歧并非源于文化上的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