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卡倫•霍尼(Karen Horney,1885-1952),美國德裔女精神分析學傢。
1912年獲得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而後求學於弗洛伊德的朋友亞伯拉罕(Karl Abraham)。1932年移民美國。卡倫•霍尼今日已被公認為是與阿德勒、榮格、蘭剋、弗洛姆等齊名的西方當代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錶。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新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們內心的衝突》(1945)、《神經癥與人的成長》(1950),以及她去世後整理齣版的《女性心理學》(1967)等。
在《神經癥與人的成長》這本書中,卡倫•霍尼把神經癥患者的人際關係傾嚮劃分為“親近人”“逃避人”“攻擊人”三種形式,又稱為“自謙型”“脫離型”“誇張型”。常人也會運用這三種模式,但是在神經癥患者身上,這三種傾嚮都是強迫性的,不由分說的,一旦某一傾嚮占瞭優勢,則是絕對而不能自由切換的。另外,不同於一切從童年經驗裏挖掘根源的弗洛伊德,霍尼通過大量的臨床經驗的總結指齣,神經癥係統乃是一個動態的機製,它自成一體,獨立並且隨時隨地發展變化。例如它會被挫傷,然後不經由當事人的意識發現而能自動重生。恰如齣賣靈魂給魔鬼的神話所述,神經癥患者為獲得“永恒”“無限”“偉大”“光榮”,與魔鬼簽約,卻付齣瞭一生囚禁於內心牢獄的慘痛代價。
在解釋人的內心根本衝突方麵,霍尼把人的核心矛盾分為兩個,一個是“自謙”與“誇張”的傾嚮間的矛盾,另一個更為根本的也更為隱蔽的,是“理想自我”與“真我”的衝突。在這裏,不同於弗洛伊德的“超我”之剋製“本我”,而是大大地嚮前邁瞭一步,認為“理想自我”殘酷打壓“真我”,而“真我”又殊死搏鬥頑強求生纔是一切的根源。《神經癥與人的成長》堪稱作者晚年的集大成作品。
很久以前看过一本心理学的书,是弗洛伊德的弟子Karen Horney所著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又名《自我的挣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本书的精神分析更多地着眼于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所有“人”更加关注的“尊严”及“意义”等问题,而不是...
評分《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深入透彻地分析了这样一种竞争性人格: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对于一切外在价值的雄心勃勃、永无止境地追寻荣誉、永不满足地自我要求,却从来不曾接近内心,不曾体会真实的快乐。 从儿童时期开始,由于父母养育和回应的缺陷,以及其他种种不利...
評分一些专业领域出身的思考者在晚年的著作愈加浑厚深邃,逼近哲学思考,其前期作品显得比较幼稚或局限,而很多思想家却是在青壮年就完成其最伟大著作,晚年倒未必炉火纯青,甚至可能老糊涂。卡伦·霍妮便是前者的一个代表,相比较于其更早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们内心的...
評分第一章 1 基本焦虑:当一个小孩在童年时期没能得到持续的爱时,他会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潜在的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会强烈的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最原始的基本焦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富人家的孩子性格更好更优秀的原因。没有了金钱上的窘迫,大部分的父母更可以全...
評分霍尼的三本书《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我们的内心冲突》及《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都看过,最后对书中内容留得下印象的只有这本。两个原因:一个是前两本买的是新出的锦绣版,因为普遍反映国际文化版的翻译太烂,事实证明锦绣版的也不怎么样,而第三本看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上...
我讀第一章就引發瞭極大的焦慮,戰戰兢兢讀完,讓我感觸很深的書。批判性閱讀,可以幫助自我成長的書,最後兩章很重要,給人信心,最後兩章是樂觀的哲學。
评分服,她怎麼本本書都像照著我寫的。但除此之外“正常”的生活對我還是沒有任何說服力吸引力。已經欣然接受這是永遠無解的瞭。
评分中箭無數…給霍尼跪瞭
评分神經癥患者已讓他自己由內心的戰場中撤退齣來,其最直接的錶現為:他是他自己以及他生活中的旁觀者。我已將這種態度描述為解除內在緊張的一般方法。因為超然(不過問他人事物)是他普遍存在且突齣的態度,所以他也是彆人的旁觀者。他生活著,仿若他坐於劇院的座位上,在觀看舞颱上所扮演的戲劇一般,而且像是看一幕不會令他感到興奮的戲劇。雖然他未必是位好的觀察傢,但他可能是最敏銳的。
评分先在kindle讀瞭李明濱翻譯的前四章,發現劃綫超上限瞭,於是到微信讀書從頭讀瞭賈寜的版本,基本翻譯稀爛。忍著用幾天讀完,畫瞭許多筆記。又把李明濱的前七章再看瞭一遍洗眼睛。這樣意外地刷瞭幾次,整個感覺逐步清晰瞭。等有空整理筆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