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文(Paul A.Cohen)1934 年 6 月出生于美国纽约。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 师从费正清教授和史华慈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 取得博士学位。他对中国研究范式和视角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极大关注,被认为是美国中国研究第三代学者中的代表人物,还著有《中国与基督教》《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柯文
出品人:
页数:320
译者:雷颐
出版时间:2016-10
价格:CNY 4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8663975
丛书系列:东鉴丛书
图书标签:
  • 历史
  • 海外汉学研究
  • 晚清史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中国
  • 晚清
  • 传统与现代
  • 文化反思
  • 社会变迁
  • 身份认同
  • 现代性批判
  • 文化传承
  • 思想史
  • 东西方对话
  • 当代中国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著名中国研究学者柯文的成名之作,雷颐领衔翻译,晚清改革代表人物、“中国第一报人”王韬的传奇一生,看中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如何踌躇前行

------------------

【内容简介】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以王韬这位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孙中山、康有为、郑观应、伍廷芳等人的思想上产生过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心,探究他在晚清参与造反、改革,为中国引入现代思想的历程,透视、展现、剖析了晚清思潮、政局与社会的变迁,最早提出了近代中国的“沿海”与“内地”的问题,为解释中国近代以来传统和现代性互动提供了新的路径。

“东鉴丛书”还包括《中华帝国的法律》《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待出)《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待出)等。

------------------

【编辑推荐】

1、著名中国研究学者柯文的成名之作,晚清改革代表人物王韬的传奇一生,看中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如何踌躇前行。

2、王韬传奇经历:他是晚清改革历程的代表人物,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先是为太平天国出谋划策,后流亡香港,游学英法和日本,在香港最早创办现代报刊《循环日报》,提倡维新变法。

3、晚清改革研究的经典之作,最早提出沿海和内地的分析框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突出贡献。

4、作者柯文师从费正清和史华慈,是美国中国研究第三代学者中的代表人物。

5、著名近代史学者雷颐领衔翻译。

------------------

【评论】

柯文确切地掌握了历史学和一些很困难领域的学术研究手段。他也始终注意关心一些总的问题,并很注意在必要的时候运用比较的方法。他的思路清晰,观察问题立意很高。他的所有这些素质可以见诸于其著作,并且也将继续见诸于其未来著作。我完全相信他是一个高效的、有魅力的教师。

——史华慈

柯文的著作令我折服倾倒,并无数次地为我指出做最优秀的历史学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柯文的著作为那些看上去有些反正统的历史写作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合法性。

——萧邦齐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电影《骇客帝国》描述的未来世界,灵感来自1989年创作的《攻壳机动队》,那时网络仅限军用,但作者的想象却跨越了二十年时间。数十年的改变尚且如此巨大,来自数百年的文化冲击,是否有人能经受住呢? 王韬经历了这份源于“闭关锁国”的文化撞击,让他成为一个特殊的见证者...  

评分

在读此书之前,对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视角只是有所耳闻,把其理解为西方人带着惯有的兴趣以他们的眼光来了解中国的过去。读毕才发现是误解。这部书九章中有八章与王韬本人有关,其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来叙述王韬的个人经历,他的思想和感情方面受到作者极大的关注。这样,...  

评分

电影《骇客帝国》描述的未来世界,灵感来自1989年创作的《攻壳机动队》,那时网络仅限军用,但作者的想象却跨越了二十年时间。数十年的改变尚且如此巨大,来自数百年的文化冲击,是否有人能经受住呢? 王韬经历了这份源于“闭关锁国”的文化撞击,让他成为一个特殊的见证者...  

评分

- 注意到王韜,是早一兩年前讀《潮流兩岸》時談到19世紀中後頁時,王韜在香港的足跡。特別是他在香港與中國官員(如郭嵩燾)及日本官員的見面,以及後來被邀請到日本訪問數月的經歷。由於自己沒有科班的歷史訓練,很多時資訊都是在閱讀的過程慢慢積累起來的,故過去雖然可能碰...  

评分

1894年早些时候,孙中山还是一个活泼而性急的年轻人,带着改革的愿望北上。在途中,他结识了王韬,这位主张改良的老者。因为有着同样的愿望,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897年,孙中山已经闻名于世,王韬却在这一年五月溘然长逝。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的地位无可否认;王韬却没有...  

用户评价

评分

「不要忽视中国历史中那些与西方文明类似而不被人注意或较难单独挑选出来的方面,其一,我们可以从中对人类、对人性的内在困境的基本反映作一反思,其二,我们能毋庸置疑地设定,在中国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相重合的地方,近代中国人就不太需要抛弃早先的思维习惯,而应更多地强调连续或复兴。」

评分

开拓者和生效者的理论框架以及沿海内陆的二分法很有效率,美中不足的是“变革”被单向度地等同于西方化和思想变革,而内生的“变革”则被空置。对这一点的反思可能构成了10年后中国中心观的史学研究方法的雏形?

评分

角度很有趣,作为传记能了解一个有趣的人也很不错。

评分

王韬和容闳是同时代人物,但是不同是容闳是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并获得哈佛学位,而王韬是儒学根底成年后通过传教士开眼看世界。生活上王韬也是传统的,而容闳妻子是美国人。发展方面容闳曾为曾氏赴美采购回国建厂并参与童去美国计划等。而王韬并未得到大人物重用,但是多年生活在上海香港,并去英发日本开眼看世界,属于比较早接触世界并提供很多新鲜思想的知识分子,办过《循环日报》。

评分

「不要忽视中国历史中那些与西方文明类似而不被人注意或较难单独挑选出来的方面,其一,我们可以从中对人类、对人性的内在困境的基本反映作一反思,其二,我们能毋庸置疑地设定,在中国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相重合的地方,近代中国人就不太需要抛弃早先的思维习惯,而应更多地强调连续或复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