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利安,又名餘蓮或於連,生於1951年。曾任法國中國研究會會長,巴黎第七大學東亞係係主任、國際哲學院院長。2010年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奬得主。主要的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與中國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傢、中國古典文學及美學理論)、跨文化研究。
什麼是"美"?西方曆代哲學傢如何各自演繹並逐步發展起如今"一統天下"的美的理念?中國思想又是如何看待"美"的?在"美"於19世紀末被引進之前,中國思想是否已經具有一套評判和鑒賞藝術的標準?西學中的美之理念是否存在沒有被思想之光照亮的盲點?
作者認為,西學中的美之理念的單一化特徵,使得我們脫離瞭感性的多樣性。以緻於當我們被純粹來自感性的情緒所震撼時,理論的單一竟會令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猝不及防。當西方哲學將"什麼是美"的問題升華至"美的本質"的理性層麵,並將其作為恒久追求的答案而神聖化時,中國思想卻沒有孤立"美",把它抽象化。在中國思想看來,"美"的最高境界在於"氣韻生動"、"傳神",在於"自然為上品之上",而達到此一最高標準的過程更是在不為人所注意的轉化中得以進行。從中西方關於美的概念的差彆入手,作者發掘齣瞭與'美'直麵相見的現代藝術所可能遭遇的其他豐富內涵,把美從我們慣常的領域和錶述中解放齣來,重新還美以奇特性。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西方通過“形式”與“復製”進行美的“再現 ”,美是“主體”的“判斷”;而東方卻從未追求過“美”。“意”與“韻”在當代消失殆盡,古人所不屑之物成瞭中國當代藝術的救命稻草,一邊投靠於“形式”,一邊緻力於“復製”,另外一群丟棄“美”投靠於“醜”或展現“過程”,可還真是不堪一“品”哦。
评分「曆史的諷刺在於,美的範疇處於崩潰的確定時刻,也是它不再被一成不變地接受之時。」
评分西方人的視角看東方,很有特色,例如中國人陰陽調和的觀念隱藏在字裏行間,“東西”“山水”(高低)名次中都有一種反嚮的張力。每篇不長但讀的時候也很費腦子,需要一定的美學基礎2/8。讀後補充:翻譯不行,扣分到四星
评分“美”在於兩極的不斷生成和互通,因此它不追求特殊化自身以被“注視”。“不吸引注視的價值在於持續不斷地運行,而不再令人震驚,甚至不使自己被辨認齣來...沒有什麼再被針對,被瞄準。”(唐誌契:夫工山水始於畫院俗子,故作細畫,思以悅人之目而為之,及一幅工畫雖成,而自己之興已索然矣。)
评分“美”在於兩極的不斷生成和互通,因此它不追求特殊化自身以被“注視”。“不吸引注視的價值在於持續不斷地運行,而不再令人震驚,甚至不使自己被辨認齣來...沒有什麼再被針對,被瞄準。”(唐誌契:夫工山水始於畫院俗子,故作細畫,思以悅人之目而為之,及一幅工畫雖成,而自己之興已索然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