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医生》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它通过对40个左右的纳粹(其中29个纳粹医生)和80个纳粹受害者9其中40个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作者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的谴责邪恶,更多地是为了“理解邪恶”。确切地说,作者试图从医生这个角色入手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
《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历史上奥斯维辛这样的恐怖时刻并不多见,但是现实中像“斯坦福实验”中那样的“微纳粹”时刻却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讯逼供、强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转换”之后可以若无其事地作恶?游行中打砸抢烧,文革中的学生打老师,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又有多少人在“集体”的遮蔽下中施暴?当一个人“脱下”作为个体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并隐身于集体的庇护,作恶行就变得轻松自如。而对于小恶汇聚成大恶,有时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别过头去”。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罗伯特·杰伊·利夫顿 Robert Jay Lifton 是约翰·杰伊学院和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的著名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授。他广受好评的众多著述中包括《生中之死:广岛幸存者》(美国国家图书奖)、《断裂之联结:死亡与生命的延续》、《多变之人》和《毁灭这个世界来拯救它》。
纳粹医生 希特勒支持种族主义,以自己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解,认为精神病人与犹太人是对人类有害的生物,只有雅利安民族是高贵的。 放大了说,以出身、民族论人,历史上绝不罕见。即使现在印度的种姓问题仍未解决。只不过希特勒诉诸于种族屠杀与武力罢了。 那些“刽子手”的态...
评分全书始终围绕一个普通人看来无法理解的逻辑:这群死亡集中营的医生,他们的天职应该是救人,却毫不犹豫干起了大屠杀的营生。不仅如此,他们面对如此巨大的伦理冲突,却几乎能坦然过下去,最重要的是,他们很多也只是普通人,可能有些心理矛盾,但大多没有心理疾病。 看到这本...
评分 评分一个细节:“囚犯们正在毒气室前面的那个房间里脱衣服,一个医生走了进来,他注意到地板上有眼镜破碎后的玻璃碎片,于是提醒那里的人:请小心一点,不要伤了你自己。”(P.166)
评分哇哇哇,罪与恶
评分把奥斯维辛的反人类罪行以“集体治疗”之名予以粉饰,一切似乎变得顺理成章。在纳粹宏达的医学前景和神话般象征意义的掩饰下,纳粹医生成功接受了“屠杀是为了治疗”的说辞。医生应该是纳粹中最为独特和矛盾的群体,透过访谈和回忆,大部分医生都会采取心里转换措施来有意回避屠杀,割裂国家愿景和自身所处现实的关系,把自己的工作单纯的视为医学研究。作者收集的材料太多,如果能进一步筛选就更好了。
评分前后翻译水准不一
评分翻译很差 还好之前读了翻译比较好的有关大屠杀的书籍 看起来稍微舒服一点 相比集中营里的大屠杀 更让我接受不了的说早期优生学对于精神病人的杀害 当然这个是从现在这个时间点来回顾 毕竟已经知道集中营的目的了 然而一开始在医院实行的优生学的淘汰却是在正经医院的情境下 最后三章心理分析 过于扯淡 略过未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