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

“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梁涛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15
价格:3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237213
丛书系列: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儒学
  • 法律
  • 中國哲學
  • 王中红
  • 梁涛
  • 学术史
  • 国学
  • 犯罪心理学
  • 侦查破案
  • 心理学
  • 悬疑推理
  • 法医学
  • 行为分析
  • 真实案例
  • 犯罪心理
  • 刑侦
  • 证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亲亲相隐”之争起于十余年前,起初我并未予以关注,也不理解为何这样一个问题竟引起如此大的争论,搅动如此众多的学者,产生数量如此庞大的成果。说“亲亲相隐”之争已成为学术界一个持续的热点,恐怕并不为过。

本书主要讨论学术界争论的两个热点问题:“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认为“亲亲相隐”之争的关键不在于血缘亲情本身是否正当,而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究竟主张如何处理血缘亲情与社会道义之间的关系。对此问题做出认真的分析与梳理,是“亲亲相隐”之争从“立场”走向“学理”的关键。二重证据法虽然最早由释古派学者提出,但也受到疑古派学者的启发,今天我们不应将二重证据法与疑古思想简单对立起来,而应将其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梁涛,男,1965年出生,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儒学史、经学史、出土简帛等,著有《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孟子解读》《儒家道统说新探》等,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等。

目录信息

第一章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
一、《论语》的“直”与“直在其中”
二、直道的实现:“隐而任之”
三、亲亲相隐:范围、理据和评价
第二章 超越立场,回归学理
——再谈“亲亲相隐”及相关问题
一、“直在其中”之“直”字含义再辨
二、“亲亲相隐”之“隐”字新解献疑
三、竹简编联、“隐而任之”与增字解经
四、经学思维模式与“亲亲相隐”入法
第三章 论早期儒学的重仁派与重孝派
一、上博简《内礼》与《曾子》
二、《孝经》的成书与作者
三、孝的起源、发展及孔子的仁、孝观
四、曾子的重仁、内省思想及乐正子春对孝道的发展
五、《孝经》的孝治思想
六、子思、孟子对仁的发展及与重孝派的关系
第四章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一、孟子、告子辩论时间、地点的推测
二、孟子、告子辩论内容的分析
三、孟子“四心”说的形成
四、“四心”说在孟子思想中的地位
第五章 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
——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
一、二重证据法与释古、疑古
二、二重证据法的运用:证明、纠正和补充
三、原型—意义流变说与二重证据法
第六章 二重证据法与对古书的反思
一、从古书辨伪到对古书的反思
二、二重证据法与古书的成书、流传
三、古书成书的证明与流变的辨伪
四、二重证据法与对古书的新认识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亲亲相隐”讲得还是不甚满意

评分

“亲亲相隐”讲得还是不甚满意

评分

关于叶公一段三个直的不同,其实“异于是”已说明问题,且刑疏也已注意到此差别,所以此说不能算是作者之发明。另,作者论文有些武断,其谓“儒家对谏诤态度呈不断强化的趋势”便是一例——以《孝经》成书于曾子一派而谓《孝经》之内容晚于《论语》之内容似有不当。

评分

梁涛还是很会写文章的,限于博论题目,主要对前面说理的几篇文章比较感兴趣,后面二重证据法以及文献考古部分不是很看得进去。基本观点是很明确的,主要就是以“直”的析义来说亲亲相隐的可理解性,尤其主要反驳郭齐勇、廖名春等站立场、乱考据的做法。但是这仍然存在理论困境:就是无法在学理上直接给出《孟子》中几个有关舜的道德冲突问题是否是“直道而行”,梁涛的说法是窃负而逃等只可作为理想化的“虚写”,不可“实看”,但舜作为《孟子》中的理想人格典型,如只作为一探讨道德冲突之实践理性可能性的例子,似乎又要置孟子学说于无地了不是?

评分

梁涛还是很会写文章的,限于博论题目,主要对前面说理的几篇文章比较感兴趣,后面二重证据法以及文献考古部分不是很看得进去。基本观点是很明确的,主要就是以“直”的析义来说亲亲相隐的可理解性,尤其主要反驳郭齐勇、廖名春等站立场、乱考据的做法。但是这仍然存在理论困境:就是无法在学理上直接给出《孟子》中几个有关舜的道德冲突问题是否是“直道而行”,梁涛的说法是窃负而逃等只可作为理想化的“虚写”,不可“实看”,但舜作为《孟子》中的理想人格典型,如只作为一探讨道德冲突之实践理性可能性的例子,似乎又要置孟子学说于无地了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