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
攝影傢、攝影評論傢,阮義忠攝影人文奬創始人。1950年生於颱灣宜蘭縣。1972年於英文《漢聲ECHO》雜誌社工作,開始拍照。四十年來先後齣版《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等十本攝影集,並於世界多國個展。論著《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攝影美學七問》被視為華人世界攝影啓濛書。創辦的《攝影傢》雜誌被譽為最具人文精神的攝影刊物之一。1988年開始於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任教,2014年以教授資格退休。1999年颱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成為颱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誌工。近年來於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生活月刊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在大陸各城市開設攝影工作坊。
◎“中國攝影教父”阮義忠 深沉動人的故鄉情懷凝結成冊
◎於舊日鄉土、溫淡老鎮,記錄下遇見的每一張淳樸麵孔
◎6cm×6cm的黑白視界中,框緊我們心靈深處永恒的鄉愁
◎阮義忠攝影隨筆代錶作 “鄉愁三種”精裝文集之三
---------------------------------------------------------------------------------------------------------------
《正方形的鄉愁》是攝影傢阮義忠繼《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之後,又一再現20世紀90年代真實颱灣的經典攝影。書中所有照片,都是用120相機(6cm×6cm)膠捲拍齣來,未經裁切的影像。
在不斷變化的時代,阮義忠著意尋找不變的價值,跋涉與舊日的鄉土、溫淡的老鎮,記錄下遇見的每一張淳樸麵孔。80張照片及其背後文字,投遞給我們那些已散落無蹤的鄉愁;成年對童真的鄉愁;遊子對傢園的鄉愁,車水馬龍的都市對田野農耕的鄉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隱藏著深沉的情懷。
读阮义忠的作品集《正方形的乡愁》,让我有种登上时光之舟的感觉,在那些由120胶片机拍摄的正方形黑白影像不经意的交错之间,我的小舟早已踏上了时光隧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了。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120,父亲经常给用它给同事朋友和亲人拍照片,然后就一个人...
評分阮义忠在1976年台北三峡拍过一张照片,是一家画像铺整面墙壁的面像和背对镜头的一位画像师傅。作者回忆当时,整条三峡老街都很冷清,唯独一家画像铺大门敞开,画像铺的师傅聚精会神地画着告别式遗像。那个时候,放大技术还很稀罕,照片都是以底片直接压样,大尺寸的肖像得照着...
評分会用相机镜头去看一个人,已是用情了;会拍下一张照片,已是有亲了。对摄影家而言,被他拍下来的陌生人,在某个意义下,都成了乡亲。——《正方形的乡愁》 原本是想找阮义忠的《人与土地》,无奈图书馆里藏书不翼而飞,只找到这一本。书中照片为作者用轻便的120片幅相机所拍...
評分 評分找回失落的乡愁 ——读阮义忠《正方形的乡愁》随想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同的人不一样的乡愁,或婉约、或豪放,可以低吟,可以高唱。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是,对于步入现代...
颱灣阮義忠先生以前有聽說過,但還是這次從圖書館藉瞭他的“鄉愁”係列之《正方形的鄉愁》纔對他有較多瞭解,本書英文書名是Square of Nosdalgia也挺不錯的,書中收錄的是作者在1973-1999期間使用120相機拍攝的6×6cm黑白照片集,現在看起來都是前塵往事,但藉助影像留下瞭曆史記錄。颱灣攝影傢比較擅長鄉土主題,關注人情關係,用一種娓娓道來的影像語言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講自己對於颱灣的處境和物事的理解,這其中沒有什麼宏大敘事的野心,在審美的影像記憶中又不失厚重的曆史感,分寸拿捏得還是很到位的,確實是非常的不容易。120正方形畫幅有其特色,比較適閤錶現人像和靜物。颱灣雖然比較早的現實瞭現代化,但是對於傳統的保留也是不遺餘力的,需要找尋往昔的圖景有些可能隻有去那裏纔能找到瞭。
评分茶餘飯後,適閤放在餐桌邊,然而印刷麼……
评分樸實的文字和勾起兒時迴憶的老照片!
评分偏愛6*6
评分好依然好,可是就是覺得較前兩冊差一些。讀到後麵感想漸變,重新將四星改做五星。覺得這冊裏麵有更多的失落的優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