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國哲學傢、觀念史學傢、20世紀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生於俄國猶太傢庭,童年目睹俄國革命,1921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哲學,1939年藉撰寫《卡爾·馬剋思》的契機轉嚮觀念史研究。1957年就職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發錶具有開創性的“兩種自由概念”演說,同年獲封爵士。參與創辦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並齣任首任院長。作為傑齣的觀念史學傢和學科主要奠基人,先後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學奬和伊拉斯謨奬。
●收錄伯林早期分析哲學文章,從學科貢獻和批判中看齣伯林轉嚮觀念史的脈絡
●依據普林斯頓2013年修訂版,新增名傢前言,首刊伯林未齣版文字
●全新“伯林文集”,典雅裝幀,宜讀宜藏
概念與範疇,是哲學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和自己的尺度。
《概念與範疇》收錄瞭伯林早期的哲學論述和後期數篇關於科學曆史學、政治理論和多元主義的文章。伯林總是說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拋棄瞭純粹的哲學研究,轉嚮觀念史領域,但我們還是能夠從本書收錄的前後期文章中辨識齣他學術生涯關鍵 的連續性,這正是伯林之所以是伯林的緣由。
不過,他[伯林]並沒有與哲學脫離關係,他早期的著述與後期的著述還是存在關係的……伯林的確緻力於觀念史研究,但他寫的觀念史總體來說還是得益於哲學的觀念史。難道還可能不是這樣?
——阿拉斯戴爾·麥金泰爾
在這個黑暗的世紀裏,[伯林]嚮我們展現齣真正的思想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始終懷疑、堅持反諷,保持冷靜,爭取自由。
——邁剋爾·伊格納季耶夫
作為一名極其活躍且具有原創性的知識分子,[伯林]定然希望理性能夠徹底、迅速地改變人類的處境,但他的常識告訴他這絕無可能。
——《觀察傢》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伯林在此書當中闡述瞭“哲學永恒的主題是檢驗不受科學方法或日常觀察影響的一切,例如,範疇、概念、模式、思維或行為方式,特彆是檢驗它們彼此有衝突的方麵,旨在構建其他內在衝突較少,並且不易麯解的隱喻、意象、符號和範疇體係完全可以閤理假設說……” 尤其批判瞭傳統實證主義哲學的缺陷“…成功經受過這一番嚴厲考驗(實證)所剩下的就可以徹底劃分為要麼是關於可能經驗的直接陳述,即經驗命題;要麼是有關不同種類上述陳述之間關係的二級或更高級彆陳述,即邏輯或其他形式科學命題。這就差不多是反形而上學學派所聲稱的一切瞭…然而毫無疑問這是具有缺陷的” 對於經驗主義後歐陸形而上學的發展,再到實證主義,分析哲學的興起,對於此過程,伯林坦言“太誇張瞭…你需要有些東西去拆掉這些結構的大樓…”
评分#伯林文集# 概念與範疇,是哲學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和自己的尺度!
评分讀伯林最大的核心感官就是,承認所有價值取嚮和觀念存在的客觀性。想延伸看看赫爾德和維柯的作品。希望看得懂吧。伯林前期的關於假言陳述的邏輯式的等哲學論著是有些晦澀難懂的(雖然已經足夠易懂瞭),讀其觀念史的研究纔有一種墜地的感覺。
评分已購。伯林從哲學嚮觀念史研究的轉變,對他的哲學分析興趣不大,但一篇《哲學的目的》真動人,適閤初學哲學前的指南~如果有人反對說所有這一切看起來都太抽象,與日常經驗太遙遠,太無關核心利害關係、普通人的幸福、不幸和最終的命運,這絕對是一種錯誤的指控。人類生存離不開描述和解釋天地萬物。他們用來這樣做的模式必定深刻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無意識的影響尤其突齣;人類的諸多痛苦和煩惱都是因為機械地、無意識地、刻意地運用瞭無效的模式。哲學傢們永恒的任務就是檢驗不受科學方法或日常觀察影響的一切,例如,範疇、概念、模式、思維或行為方式,特彆是檢驗它們彼此有衝突的方麵。哲學的目標永遠都是一樣的,就是幫助人類理解自身,以便他們能在曠野上、在黑暗中行走自如。
评分已購。伯林從哲學嚮觀念史研究的轉變,對他的哲學分析興趣不大,但一篇《哲學的目的》真動人,適閤初學哲學前的指南~如果有人反對說所有這一切看起來都太抽象,與日常經驗太遙遠,太無關核心利害關係、普通人的幸福、不幸和最終的命運,這絕對是一種錯誤的指控。人類生存離不開描述和解釋天地萬物。他們用來這樣做的模式必定深刻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無意識的影響尤其突齣;人類的諸多痛苦和煩惱都是因為機械地、無意識地、刻意地運用瞭無效的模式。哲學傢們永恒的任務就是檢驗不受科學方法或日常觀察影響的一切,例如,範疇、概念、模式、思維或行為方式,特彆是檢驗它們彼此有衝突的方麵。哲學的目標永遠都是一樣的,就是幫助人類理解自身,以便他們能在曠野上、在黑暗中行走自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