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為生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社會史 海外中國研究 社會學 曆史 物質文化 造紙 地方性知識 竹子
發表於2025-02-02
以竹為生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以技能(手工業)為切口,反思中國革命對技能、知識和技術的再分配。“技能不是單一的心智,身體,而是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界麵”。前半部分描述靜態結構,刻畫以技能為核心的一個場域或“支撐結構”,對話Sigaut,施堅雅,乃至布迪厄,將“自組織”的概念定位在手工業文化裏。後半部分刻畫曆史變遷,認為“技能是宏大曆史進程與日常生活經驗匯閤的平颱”,以deskilling為綫索,討論從民國到共和國一脈相承的工業-農業的state simplification政策,認為其忽視瞭技術的“水土”與在體化(人),並不能真正改變“生産的過程”,並將這種去技能化與資本主義的去技能化作比較。十分罕見地將開闊的理論想象力(主要是首尾兩章)與曆史學的細節結閤在一起,如果能將細節再精簡一些就更好瞭。
評分閱讀流暢,沒想象中枯燥。導論裏對很多固有觀念錶示瞭集中的獨到見解,也是在萬聖翻到之後想繼續讀下去的原因。
評分突然意識到,其實本書要錶達的正是我昨天的疑惑,即,曆史上已經工業化瞭的川中和川南,為什麼又走嚮瞭逆工業化,成為農業地區。決策者的身份認定決定瞭整個西南都是被犧牲掉的局部。決策者可能更想要一個農民腹地+工業化的東部,因此,諸如內江的糖與酒精,自貢的鹽,貴州的小機械製造等等,統統被割除放棄。而三綫建設本質上對這些地方沒有什麼大影響,它們都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和國傢工業。
評分采取西方中國研究慣用的“小切口,大視角”的手法,以四川一個造紙業主導的村莊的百年變遷,管窺整個20世紀裏,革命、工業化、改革開放等重大事件對於中國鄉村的改造與影響。主要基於各種地方檔案和口述史資料寫成,資料搜集的難度可想而知。敘事流暢的同時,保持跟各種社科理論的對話,難能可貴。
評分很小的切入點,但是視角選得很好,造紙手工業上下遊之間藉貸關係網絡的分析部分尤其有意思(造紙這個手工業本身也很有意思
艾約博(Jacob Eyferth,1962-)
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現代史專業副教授,東亞語言文明係係主任。2000年在萊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牛津、哈佛和羅格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20世紀中國農村社會史,以及關於工作、技術、性彆和日常生活的曆史。
夾江縣是四川境內的山區,地處成都與樂山之間。傳統上,當地居民利用當地自然産齣的毛竹為原料從事手工造紙謀生,並圍繞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親屬關係網絡和社區組織形式。進入20世紀以後,夾江的手工造紙技術麵臨著一係列重大衝擊,改朝換代、戰爭、革命、集體化、現代化的理念和建設實踐、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這些發生在“城鄉鴻溝”宏觀背景下的每一項重大社會變革都促使造紙人在技術層麵和社會層麵上重新定義身份認同。本書追蹤瞭知識分配在一個世紀內的變遷,這導緻瞭對技能的控製權大量地從農村轉嚮城市,從初級生産者轉嚮管理精英,從女人轉嚮男人。在作者看來,造紙技能是一種資源,是分配和爭奪的對象。作者從這一獨特的角度齣發,從一項傳統技藝個案入手來介入對大問題的思考:革命、建國以及市場化等現代化進程如何改變著20世紀的中國農村。
18年陪老师带着艾约博、高彦颐两位汉学家和一些德国的博士去看桐乡的丰同裕染坊。当时不知道他就是作者 ,因为他自称为雅各布…中文很好,当时说他在做一本土布生产的书,考察过中国很多地方,与中国的姻缘很深。他对手工艺的观点很有建设性,我觉得邱春林的很多观点是在他观点...
評分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20世纪的社会史,因为是历史,期间大量叙述可以如故事一般阅读,障碍不大,本书阐述了造纸特色村的技术、家庭、宗族、经济、政治等发展过程,对大跃进之后的近代部分理解更有感触,荒唐的年代里发生的荒唐事情,从另一个角度观看今天社会,不论美国还是其他...
評分 評分技能,在这本书里具体谈的是造纸手工业的技能,就像竹子一样,扎根在三重土壤中。 第一重是亲属关系的土壤。“宗亲就是技术知识的‘天然’容器。”(p.47)家庭作坊是传统的手工造纸单位,宗族既成为劳动力的灵活蓄水池,又成为延伸到更远地域和更深市场层次的网络,同时,它还...
評分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是落后,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就是越是更多地强调要重视工厂与企业的大规模。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是落后,由旨在增加新生的工业部门的资本供给(此外,还为它们提供更少分权化的以及具有更丰富信息量的企业指导)的特殊的制度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一个国家的...
以竹為生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