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我们”的根源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历史 民族史 姚大力 民族认同 思想史 中国研究 古代史 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
发表于2025-04-01
追寻“我们”的根源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向历史找寻现实解决之道,无外乎今天的政策太糟糕而历史的智慧很高明。从姚教授的文章中读到向(蒙元-满清)传统寻找智慧的倾向,大概不算误读。但姚教授又绝不是缺乏现代意识的历史学家,相反他赞同格林菲尔德所说的「英国式民族主义」,即主权在民,保障疆域内不同身份的人民都享有基本平等和自由。但如果抛开民族视角来看,这种民族主义与对民主化的追求并无二致。因此,与其说姚教授的主张是基于历史视角的建言与献策,不如说是一个自由多元主义者的无奈与瞻望。
评分不学元史的我也觉得姚老师的专业外写作示范很不错
评分中国古代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果古代真有这种意识和概念的话),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人说清楚,即使是葛兆光姚大力这个层次的学者
评分不少文章之前已经读过,重读又有新的体会。有人会觉得许多论述重复,但这样也更能深入地体会姚老师提出的诸多概念之意涵以及彼此间的联系。此外,文章中的现实关怀也让人动容。
评分历史招人烦的理由和金钱一致,多数时候祂们足够愚蠢、阴冷、残忍,而我们却绝对离不开祂。一者定义我们的所在源起,一者定义我们的存在秩序。
姚大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史地系。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东亚语言文学系当访问学者。1997年调至复旦大学工作。先后发表专题论文三十余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论》、《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读史的智慧》等,并参加了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由陈得芝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通史》 “中古时代·元时期”的写作,此外还主编《清华元史》辑刊。
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注:一年前读的,发在知乎专栏上,还是觉得豆瓣适合发,就把几篇都搬运过来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总不免是讨论的热点,民族同化政策往往是舆论场上最大的声音,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记忆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相联系是再自然不过的推理 。在这样的...
评分注:一年前读的,发在知乎专栏上,还是觉得豆瓣适合发,就把几篇都搬运过来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总不免是讨论的热点,民族同化政策往往是舆论场上最大的声音,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记忆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相联系是再自然不过的推理 。在这样的...
评分注:一年前读的,发在知乎专栏上,还是觉得豆瓣适合发,就把几篇都搬运过来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总不免是讨论的热点,民族同化政策往往是舆论场上最大的声音,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记忆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相联系是再自然不过的推理 。在这样的...
评分 评分大部分篇目都不错,但因为是集子,核心观点——中国的两种建构模式,外儒内法的专制帝国和内亚边疆帝国的论述重复太多。 除此之外,对元朝是否中国的论证感觉不够有力。按照作者的观点,元朝大部分领土、人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今日中国域内,以及元朝统治集团族裔属...
追寻“我们”的根源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