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我們”的根源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曆史 民族史 姚大力 民族認同 思想史 中國研究 古代史 中國史上的族群及國傢認同
發表於2025-02-23
追尋“我們”的根源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新文就沒幾篇,還是車軲轆話反復說,非常沒有誠意。
評分姚大力老師還是值得一讀。雖然長句太多,行文滯澀。另外本書編排實在差勁,太多重復論點的文章堆砌在一起,太多不相關的文章放在一個主題下。責任編輯該反思。
評分中國古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如果古代真有這種意識和概念的話),恐怕永遠也不會有人說清楚,即使是葛兆光姚大力這個層次的學者
評分文章閤集,但明顯文本和理論分析上,新的文章功力不如舊的。但舊的觀念有些是錯的,或有問題的。但總的來說,仍然是民族史方麵我最喜愛的學者。
評分中國古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如果古代真有這種意識和概念的話),恐怕永遠也不會有人說清楚,即使是葛兆光姚大力這個層次的學者
姚大力,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畢業於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史地係。198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院,並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於南京大學曆史係,曾任南京大學曆史係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和東亞語言文學係當訪問學者。1997年調至復旦大學工作。先後發錶專題論文三十餘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論》、《濛元製度與政治文化》、《司馬遷和他的<史記>》、《讀史的智慧》等,並參加瞭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由陳得芝擔任分捲主編的《中國通史》 “中古時代·元時期”的寫作,此外還主編《清華元史》輯刊。
收入此書的文章共分為四組。第一組凡七篇,泛論中國曆史上的族群認同、國傢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第二組的五篇,主要聚焦於如何認識曆史上的各少數民族對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積極貢獻。第三組由五篇構成,以濛古帝國、元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討論主題。納入最後一組的四篇論文,則分彆考察族群認同在迴族、滿族形成和鮮卑拓跋部早期曆史的書寫之中的作用問題。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3/19/%e8%bf%bd%e5%af%bb%e6%88%91%e4%bb%ac%e7%9a%84%e6%a0%b9%e6%ba%90/ 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 姚大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1/69.00 子扉我 2018年春 申城西楼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3月20日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3/19/%e8%bf%bd%e5%af%bb%e6%88%91%e4%bb%ac%e7%9a%84%e6%a0%b9%e6%ba%90/ 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 姚大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1/69.00 子扉我 2018年春 申城西楼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3月20日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3/19/%e8%bf%bd%e5%af%bb%e6%88%91%e4%bb%ac%e7%9a%84%e6%a0%b9%e6%ba%90/ 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 姚大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1/69.00 子扉我 2018年春 申城西楼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3月20日
評分大部分篇目都不错,但因为是集子,核心观点——中国的两种建构模式,外儒内法的专制帝国和内亚边疆帝国的论述重复太多。 除此之外,对元朝是否中国的论证感觉不够有力。按照作者的观点,元朝大部分领土、人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今日中国域内,以及元朝统治集团族裔属...
評分追尋“我們”的根源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