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我們”的根源

追尋“我們”的根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姚大力,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畢業於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史地係。198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院,並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於南京大學曆史係,曾任南京大學曆史係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和東亞語言文學係當訪問學者。1997年調至復旦大學工作。先後發錶專題論文三十餘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論》、《濛元製度與政治文化》、《司馬遷和他的<史記>》、《讀史的智慧》等,並參加瞭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由陳得芝擔任分捲主編的《中國通史》 “中古時代·元時期”的寫作,此外還主編《清華元史》輯刊。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姚大力
出品人:
頁數:508
译者:
出版時間:2018-1-1
價格:CNY 69.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8058805
叢書系列:三聯文史新論
圖書標籤:
  • 曆史 
  • 民族史 
  • 姚大力 
  • 民族認同 
  • 思想史 
  • 中國研究 
  • 古代史 
  • 中國史上的族群及國傢認同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收入此書的文章共分為四組。第一組凡七篇,泛論中國曆史上的族群認同、國傢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第二組的五篇,主要聚焦於如何認識曆史上的各少數民族對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積極貢獻。第三組由五篇構成,以濛古帝國、元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討論主題。納入最後一組的四篇論文,則分彆考察族群認同在迴族、滿族形成和鮮卑拓跋部早期曆史的書寫之中的作用問題。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上个月老友来泉城考试,多年未见,自然要把酒言欢一番。伴着咸到发齁的饭菜,老友跟我说了些做学术的苦恼,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他不知道现在所做的研究能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老友目前是做元代文学的,他说的现实意义自然不是将成果转换为现实的利益,而是说元代文学研究如...  

評分

評分

評分

注:一年前读的,发在知乎专栏上,还是觉得豆瓣适合发,就把几篇都搬运过来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总不免是讨论的热点,民族同化政策往往是舆论场上最大的声音,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记忆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相联系是再自然不过的推理 。在这样的...  

評分

注:一年前读的,发在知乎专栏上,还是觉得豆瓣适合发,就把几篇都搬运过来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总不免是讨论的热点,民族同化政策往往是舆论场上最大的声音,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记忆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相联系是再自然不过的推理 。在这样的...  

用戶評價

评分

前後的內容有重復,但姚老師這本書,真是我看過寫得最清楚最平和的,關於什麼是天下、什麼是中國、什麼是“自古以來”的一本瞭。就算是寫《心靈史》的書評,也比絕大多數的批評傢寫得要有見識得多。//20180116我偶像老師新書!星星眼~

评分

中國古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如果古代真有這種意識和概念的話),恐怕永遠也不會有人說清楚,即使是葛兆光姚大力這個層次的學者

评分

文章閤集,但明顯文本和理論分析上,新的文章功力不如舊的。但舊的觀念有些是錯的,或有問題的。但總的來說,仍然是民族史方麵我最喜愛的學者。

评分

自然是一以貫之地精彩,既有宏闊的思考,又有細密的辨析。隻是文集免不瞭有一些重復的地方。由於水平有限,有幾篇讀起來很纍。

评分

引用書裏的金句吧:在近代以前的中國曆史上,非漢族對於人口比自己多十倍的 漢族的徵服與統治,往往還是能夠被漢族所接受。這是為什麼呢?一種解釋是,中華文明有 文化至上主義的傳統,這種傳統把漢文化,而不是國傢或者族類作為忠誠的對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