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晚清中国因中西交冲而发生历史大变局,在回应西潮逼来的漫长过程里,传统文化养育出来的士人,作为七十年间回应西潮的主体,效西法图自强,深深卷入历史变迁的过程,一代一代地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为民族寻路,因之而有前后相继的思想潮流和社会变革,与儒学相依的传统士人自身也发生了节节嬗蜕。
本书汇积了作者对晚清士人及他们那个世界的思考、理解和解释,围绕着科举制度下的功名与富贵、世运盛衰中的学术变趋、晚清的清流与名士、十年新政与社会解体等主题,通盘解读近代化过程中的士人和社会,融深刻的洞察于历史叙述之中,很富于思想启发。
增订本新补一文,论甲午乙未间清流的重起和剧变,这是作者近年对晚清士人世界再考察的力作,依然贯彻了透过士人看世相的切入角度。
杨国强 ,1948年生于浙江诸暨,1953年迁居上海。198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2003年被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尤其侧重于晚清知识分子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史的研究。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记述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跌宕起伏。维新、改良、革命、共和、无政府、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纷繁的思想流派背后是一群群传播时代先声的知识分子。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不论是传统士人,还是新生的知识分子,都...
评分如何看待晚清的清议与名士? 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25日 ,此处贴出完整版。 张洪彬 受年鉴学派影响,当前整个中国史学界都较为热衷于社会史,倾向于透过平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去把握历史,对...
评分因读文字的涩,索性就不去读了,留待以后有机会慢慢去领会。许多刊物对此书推荐,有些言过其实。当然其中有些历史观点还是新颖的,值得读一下。总体上是失望的。
评分 评分印象中,学术书总是枯燥乏味单调的,但有时候,就是喜欢在这种枯燥乏味中享受理性和逻辑思辨力的锤炼,在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中沐浴智慧的光芒。 当然,也有好看的学术书。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他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出发,以小说家的笔法、史学家的严谨再现了...
2019第十九本:作者的史观也许确实是能力有限的,而且这个题材也很难有新意,一篇篇文章也很少有关联,为数不多的亮点也许就是作者孜孜不倦搜寻材料的态度...资本主义言利,民生主义言义,孙中山半生契而不舍于用近代文明造民生主义,走的正是一条化利为义的路
评分重点看清流派
评分史书自古便分为义理、考证两类,杨先生此书以微言大义、抒发感慨为长,并不是传统的实证史学。杨先生师承陈旭麓先生,新陈代谢一说贯穿全书,从鸦片战争一直论述到新文化运动,其中涉及了近代所有重要事件,文字典雅,注重铺陈,不在通俗易懂之列。然而在书写中长于抒发情感,却短于考察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对事件的发展结果论述明确,却又不自觉地陷入历史决定论的陷阱之中。结构上稍显散漫,不少文章更像是史学漫笔。相较于罗志田《权势转移》,史学功力便略显不足。
评分主要是学习词汇
评分按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