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立(1803-1851),著名的德国汉学家、传教士。1821年入柏林耶尼克传教士学校。1823年在鹿特丹加入尼德兰传教会。1831年到澳门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口岸,散发宗教书刊。他是德国教会传入华南的开创人。在华曾参与《圣经》汉译工作。1851年病故于香港。
译者:赵秀兰,著名学者、翻译家,曾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贵州社会科学》《外国语文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近代欧洲与中国》等书,
本书是郭士立的代表作品,在采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阅读同时代人大量散文笔记,深入各种场合调研,*终写作而成。
全书以道光皇帝的生平为主线,讲述了大清帝国30年间社会的剧烈变化。
清朝维护大一统帝国的努力、社会各阶层的挣扎与反抗、外交上的由盛而衰、军事上的不断败北、政治上的腐朽没落,犹如一幅悲凉凄清的末世画卷展现出来,生动地反映了大清帝国“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衰败景象。
一本精装的书,一本装帧考究的书,就像它的内容一样,一样让人舍不得放下。《帝国夕阳:道光帝的晚年》讲述的以道光皇帝为背景,在他的生平的基础上,叙述了大清帝国的30年间的社会的剧烈变化。作者郭士立,是19世纪德国著名汉学家、传教士、翻译家,曾七次到中国游历,积极在中...
评分文/宝木笑 当“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已渐渐成为共识,对19世纪中期清帝国的评价其实也几乎定性。那是引发后人无数感慨的时代,义愤填膺者有之,扼腕叹息者有之,虽然人们都知晓历史不会改变,但总免不了在心里做着种种充满着历史无力感的幻想:如果当时的清帝国能够...
评分一本精装的书,一本装帧考究的书,就像它的内容一样,一样让人舍不得放下。《帝国夕阳:道光帝的晚年》讲述的以道光皇帝为背景,在他的生平的基础上,叙述了大清帝国的30年间的社会的剧烈变化。作者郭士立,是19世纪德国著名汉学家、传教士、翻译家,曾七次到中国游历,积极在中...
评分这本书是精装,装帧上真的很考究,翻译很有水平,精准有趣,水平很高,像这样的图片彩插能做这么好的,真的不多,很喜欢,推荐给大家吧!人生自古无繁华,奈何萧萧落叶缤纷下,怎奈道光虽然有改革的心思,却抵不过大时代的哀歌,整个清政府已经大势已去,无回天之力,道光即使勤...
评分这本书是精装,装帧上真的很考究,翻译很有水平,精准有趣,水平很高,像这样的图片彩插能做这么好的,真的不多,很喜欢,推荐给大家吧!人生自古无繁华,奈何萧萧落叶缤纷下,怎奈道光虽然有改革的心思,却抵不过大时代的哀歌,整个清政府已经大势已去,无回天之力,道光即使勤...
通过讲述道光皇帝30年的历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中国近代史的全貌。
评分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啊,很想看看西方学者对那个时期的解读
评分道光年间大清帝国30年的社会变很好
评分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没有脱离这个村庄而存在。所有的情节的就像一部古典戏剧一样,在作者从容不迫的娓娓叙述中展现出来。九月这个单纯的时间却承载着这个小村庄太多太多辛酸苦辣,在这个九月,人们为填饱肚子而活跃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体会这片土地的热情与人的激情。
评分一部关于道光年间历史的提纲类著作,内容少有深入。偶尔可见关于细节的描写,也掺杂了大量的传闻和道听途说。作者是清末西方人,观察视角很独特,但对于中国社会和人的理解经常会有幼稚的见解。比如,站在西方人的视角去看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认为道光不抓捕和处死基督教徒是一种“宗教宽容”。实际上那只是因为他不在乎基督教的影响。如果基督教有着类似“天理教”那样民间宗派的煽动能力,相信道光绝不会搞什么“宗教宽容”。还有诸如“拿破仑最大的愿望是在征服中国后在法国修建京杭大运河一样的工程”这样的胡言乱语。本书适合清代历史的简单了解和初学阶段,如果有更高要求就不要浪费资金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