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十年

共和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1992年底进入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在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工作。

他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其中《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曾被评为“《南方周末》2001年10种年度好书”。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郑曦原 编
出品人:
页数:264
译者:
出版时间:2011-8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5400297
丛书系列:《纽约时报》晚清和民初观察记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民国 
  • 纽约时评 
  • 近代史 
  • 辛亥 
  • 民国共和 
  • 郑曦原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入选《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1911年到1921年,是难以忘怀的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感到目瞪口呆。 一方面,是旧制度被打碎,当精神冲破牢笼时,兴奋的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眩晕感,但另一面,却是新制度处处碰壁,所预想的明天并没自动到来,相反,却是混乱、争执、阴谋...  

评分

动笔之前,拜读了前几篇书评,惊讶于其素质之高,见地之深。(其中一篇,疑似转载?) 先前和许多读者一样,买了本书作者前作《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已是很久之前的事儿,ms烂尾,可能也因当时尚未迷上豆瓣写书评的缘故:)此番闲暇间,匆匆翻阅本书,(一边...

评分

1911年至1921年,十年,翻开历史书,有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等等,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处于剧烈的时代变革当中,像经历阵痛的产妇,一个崭新的,完全不同以往的国家即将诞生。 《共和十年-社会篇》正是撷取了这期间的点点滴滴,收集外电同期的对华报道,以第三者,一...  

评分

1911年到1921年,是难以忘怀的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感到目瞪口呆。 一方面,是旧制度被打碎,当精神冲破牢笼时,兴奋的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眩晕感,但另一面,却是新制度处处碰壁,所预想的明天并没自动到来,相反,却是混乱、争执、阴谋...  

评分

1911年至1921年,十年,翻开历史书,有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等等,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处于剧烈的时代变革当中,像经历阵痛的产妇,一个崭新的,完全不同以往的国家即将诞生。 《共和十年-社会篇》正是撷取了这期间的点点滴滴,收集外电同期的对华报道,以第三者,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意义不大,但写文章时引两句很装逼。

评分

另一个角度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既有宏观视角,又有微观具事。重读当年的新闻稿件,那历史教科书上冷冰冰的人物又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

这书写起来可真轻松,翻翻报纸做做翻译就好了……不过换个视角看待民初中国,也还有点意思~

评分

1911年的纽约时报说:中国人如抛弃传统道德又无视西方理想主义,则中国的觉醒将是一场灾难而非福音。

评分

是扭腰时报中的当时中国,不管是谁的视角,仍然有很多迷雾等待真相的到来。袁世凯的前半生,是看清时局的先行者;他的后半生,却是抗拒历史车轮的迷路人。也许我们都错了,也许他那时候就看清了以我们那四万万同胞的素养,95%没听说过民主,更以为大总统是新皇帝的名字,是无法真正走共和之路的。所以他想君主立宪制也许更适合中国。只是那时候的中国,南北分化到了极致,北方大多是认同他的,但受西洋风气之先的南方诸君却是很难容忍了。但南方诸君最后也没能以此路径建立一个共和国,其中有孙先生之奔走呼告,有蒋中正之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最终也没有成功唤醒全体国民的民主意识。他们的失败是否正验证了袁世凯的先知?但不管如何,那时节虽圣贤出而不可救,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他们的是是非非呢?我们自己在当下又做了什么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