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小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方向为两岸现代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曾出版专著《超越写实》《海上说情欲:从张资平到刘呐鸥》,小说《断掌顺娘》《纯真年代》,主编有《杨逵全集》。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小妍
出品人:启真馆
页数:332
译者:
出版时间:2017-7
价格:5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8167758
丛书系列:启真学术文库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彭小妍 
  • 海外中国研究 
  • 文学研究 
  • 跨文化研究 
  • 文学 
  • 现代文学史料 
  • 比較文學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浪荡子是世界现代文学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直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本书立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上海新感觉派入手,研究从现代浪荡子的源头巴黎,到作为中西方交流中介的日本,再到上海的浪荡子美学和跨文化现代性。作者将浪荡子视为跨文化现代性的推手,探究他 们在跨文化场域中对各种体制界限的逾越突破和创造性转化,并带出对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日本及中国之间的文化流动和本土转化的探讨。

每个男人里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女人里面也都有一个男人。浪荡子创造并定义了摩登女郎的特质,浪荡子也因摩登女郎而彰显了自我。典型的浪荡子包括三个要件:

(1)以异性为自我的投射;

(2)致力于艺术的追求及自我的创造;

(3)努力不懈的跨文化实践,在跨文化场域追求现代性。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用户评价

评分

最早看的是零零寄来的台版,简体买到后又看了一遍。写的很无聊,不知所云,前后衔接差,理论与后面的研究脱节,时代背景乃至城市特性都较少涉及,反倒是揪着摩登女郎、新感觉颠来倒去地讲,有些顾此失彼。

评分

核心还基于新感觉派的,日本(-中国)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前两张关注浪荡子和摩登男女。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后者是前者的“ta我自身”。同时浪荡子反身也要对时代和自身有充分的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跨文化场域的文化翻译者。他们的游荡并非无视生产,而是今天的话来说的酝酿着创意生产。三、四章从两个文本展开,第三章拆解横光利一《上海》中的人物;第四章写《昆虫记》在日、中被无政府主义者等推广,却实际上忽视了其“反科学”的本质。第五章写疾病的命名、心理学的建构和词汇的传入,思考我们如何表达自身。本书还是很有启发的,但坏在明明是文集却又打包成专著,于是导致七零八落,不但全书散,每个章节也非常散乱。另外有些地方陷入了无尽的材料中,又唯差最后那点火候(比如“如何诉说「我爱你」一节)。

评分

看得懂看得懂的部分 ,看不懂看不懂的部分

评分

核心还基于新感觉派的,日本(-中国)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前两张关注浪荡子和摩登男女。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后者是前者的“ta我自身”。同时浪荡子反身也要对时代和自身有充分的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跨文化场域的文化翻译者。他们的游荡并非无视生产,而是今天的话来说的酝酿着创意生产。三、四章从两个文本展开,第三章拆解横光利一《上海》中的人物;第四章写《昆虫记》在日、中被无政府主义者等推广,却实际上忽视了其“反科学”的本质。第五章写疾病的命名、心理学的建构和词汇的传入,思考我们如何表达自身。本书还是很有启发的,但坏在明明是文集却又打包成专著,于是导致七零八落,不但全书散,每个章节也非常散乱。另外有些地方陷入了无尽的材料中,又唯差最后那点火候(比如“如何诉说「我爱你」一节)。

评分

题目很诱人,可惜处理的过于草率。各章节之间的结构安排似不甚清楚,衔接并不顺畅。导言和第一章中经常会出现“在第二/第三/第四章中会详谈”这样的表述,看多了有点不舒服。原文是英文,作者自己翻译成中文,语感上有一定的滞涩。另外我个人觉得此书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理论运用的不够灵活,资料爬梳不够细。既然写这样一本专著,至少要把“浪荡子”,“摩登男女”这样的重要概念在导论里谈清楚,而不是只是剪接一些本雅明加上福柯的只言片语。看书的过程中,总感觉李欧梵的影子不时浮现。近些年海外现代中国研究的著作有的真是感觉蛮肤浅的,来来回回的搬弄几个概念,却没什么创新的想法。还是应该像李海燕学习,人家那本《心灵革命》写的多棒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