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生于奥地利,犹太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德语文体大师。著述领域包含犹太神秘主义、社会哲学、圣经研究、宗教现象学等。布伯的哲学关注人与其他事物的“相遇”或“对话”。《我和你》是表达其哲学观点的代表作。
深入反思西方现代哲学
区分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
关注不同主体的相遇和对话
思索生命中的重大问题
………………
※名人推荐※
☆在当代中国学人的视野中,有个名字总是若隐若现地在人们的面前闪过。人们似乎知道他,但似乎又不太了解。他就是马丁·布伯,当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布伯的关系本体论是要在西方哲学中重建永恒之你这个维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存在意义之源泉,才能抑制膨胀的自我,才能正确对待世界。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院长
☆1923年,马丁·布伯发表了他的小书《我和你》。这是本很有趣、很重要的书,他的理论的根据说明了他的实存(存在)主义的倾向。布伯的思想着重指出“你”的关系的本源性,而把“你”向“他”的转化视为疏远化、对象化、客观化的必然趋势。“你”的关系才是基础的,它是文明的根基,但又是文明所揭示的,是文明所养育、维护的。
——叶秀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布伯所开辟的沉思图景是如此丰富,至今还如此新颖,以至造成了这种可能,使某种意义的视野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从开拓者所指示出的小路的角度,并不总被看到。这就是与事件相遇本身,就是在对话中来自自身的思想喷发,而远非理智的认知。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
※内容简介※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就像是和一位最好的牧师的会面,也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没怎么读过哲学书,看见那拗口的句子就头疼的我,能看这本被武志红老师称为“翻译及其晦涩”的书且喜爱它,我也诧异。 原来,从前以为一定的事情,是可以变不同的。 一向不喜欢背定义,或许因为这个,对哲学中诸多名词甚...
评分这本书非常薄,意思也非常简单,但却翻译得极其晦涩。 布伯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人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有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人看待,他...
评分一本好书,影响很多人。唐崇荣有对它有介绍,特别提到,语言清新简明。 但翻译者实在太自作聪明了,将太多人文的造作和禅宗的神秘硬生生杂糅进一个基督教传道者的作品。 “真实的观照转瞬即逝;那原本藏匿在相互玉成的神秘中之自然人生现在又可被描述、割裂、分类,即沦为自然...
评分这个中午,头顶上的天空蓝得所向披靡,迷惑人心。太阳从我的右边照耀着,沿街看到盆景般静默的松柏。阳光底下坐着一群老妇人,全部穿着黑色或灰色的衣服。她们的脸上没有遗憾,没有软弱,没有歉意,仿佛也看不到同情之心,看不到温柔之心。 这些日子以来,我感觉自己日渐静默...
评分认识这本书,是因为我喜欢的几个大腕——欧文·亚龙、朱瑟琳·乔塞尔森、肯·威尔伯——都在他们的书中援引到这本书及其作者:马丁·布伯。 译者大概是老派的知识分子,文风喜带着古意的华丽雄壮。作者谈的是相遇,然而透过这本书与作者的精神相遇,已不是件...
见过最有价值的译者序言,译文很棒~注释也是~总之很棒~#词穷
评分已购。第二次读,新译本,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巨大又迷人的谜!每一个单个的“你”都是向永恒的“你”所做的一次眺望。人们用很多名字来呼唤他们的永恒的“你”。即使有谁觉得神的名字羞涩不能出口,甘愿妄想自己就是无神的,但当他带上他整个已顺从的生命,呼唤他生命的那个“你”,他就是在呼唤神。世界与我相互包括。“你”的关系使我脱离世界,为了把我同世界又结合起来。人渴望能够持续地在时间和空间里把神拥有。人不愿意停在语言不能形容的状况中对意义作确认,而更愿意把这确认铺开来看,看成某个能够一次又一次,不断感觉到、触碰到的东西,变成一个在时间方面空间方面都没有缝隙的连续体,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保障。人能够遇上与神相遇这种事情,不是因为满心只想着神,而是因为依托着世界,把意义印证出来了。
评分密度不大但不失才华,算是精致思想的通俗化表达。 距离,其实就是在说距离。 我与你是一种关系,我与它只是与对象的言说。“它”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相关。“你”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无关。不难理解,“你”有种酒神的气质,环绕在非理性的四周,却在瞬间迸发出神的启示,是直接的、本能的、自然的、神秘的。“它”更接近日神精神,是工具对对象的审查、一种因果关系的物理式研究、远离本质的动力学。“并不是说科学和美学的理性没必要存在,但存在的前提是,它们要忠于作品,进入到围绕在理性周围的超理性范畴的关系事实之中。”联想到巴塔耶关于死亡时的充盈状态。 在我之前是泛灵意义的我与你,然后产生了我寻找后来的我与你,但实际上你和它又仅是一种修辞表达,有时你就是它,言它也在言你。这是关于唯它主义的警示,迂回地让人信仰非对象的上帝。
评分完全没看懂。。
评分每个字都认识,合起来读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