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叙述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蔡翔 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 当代中国 近现代史 现代性
发表于2025-04-14
革命·叙述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结语最后一句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道理:“在文学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政治性,或者说政治性本身就构成了文学性。”能把如此简明的一个论点用系统性的论述建构出来,实属不易。每一章都是一个专题,章节小结对读者非常友好。读的最精也是启发最大的是导论部分。充分展现了作者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理论知识储备。本书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革命之后”也就是建国后的前十七年里,社会主义是如何创造了危机,如何克服这些危机,这一过程又将“革命中国”引向何处。其中不乏洞见,不过流于表面没有深挖的地方大有存在,这种不足尤其体现在正文展开论述的部分。这说明作者过于看重理论层面的解释和建构,而没有真正落地,由于涉及专题庞杂,诸多论证都没能充分展开,每个专题的核心要义都依稀可见文学史的既有成果,突破性不足。
评分不太好,比较散漫的二手知识,还比不上李扬那本呢。有人评价戴锦华说“读这样的书就是为了不要写出这样的文章”,那我觉得这评价也可以放在这本(或者更多本)书上。
评分跪下读书。
评分三年过去,感觉真的可以读懂了。蔡翔这本名书,堪称当代左派文学批评话语和材料使用扫盲书...
评分选题精准,左派标准进路,然而看作者的参考资料似乎都为中文,在理论的使用上还有可以探讨的地方。
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何谓文学本身》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艺术个性、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试图打通文本内部及外部,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作者在强调中国革命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本书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本书已出版英文版(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16年)和俄文版(俄罗斯东方出版社,15年),学术影响很大。
蔡翔老师这本书写得比较细致,可以说既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更是对60年代人自身体验的书写,值得精读。 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文学青年”出现的讨论。20世纪中国,举凡“五四”“抗战”“建国初”一直到80年代,社会一旦发生变动,“文学青年”就应唤而生,实在...
评分蔡翔在他的新书《革命/叙述》导言中谈到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土改阶段)的“暴力”问题。对于当前一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有关“暴力”的道德批判,他针锋相对地说: 当批评者面对反抗者的暴力时,“人道主义”总是适时地出现;可是,当他们面对压迫者的暴力时,要么充耳不闻...
评分蔡翔在他的新书《革命/叙述》导言中谈到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土改阶段)的“暴力”问题。对于当前一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有关“暴力”的道德批判,他针锋相对地说: 当批评者面对反抗者的暴力时,“人道主义”总是适时地出现;可是,当他们面对压迫者的暴力时,要么充耳不闻...
评分当代思想或者当代理论的深刻分歧,可能更多的冲突来自于历史领域。“了解之同情”的前提,即确立什么样的“历史态度”,这一态度既是学术的,更是政治的。而在“当代中国”这一范畴中,“历史态度”指向的是“弱者的反抗”,在这一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这样一种“历史态度”,即...
评分最初接触到“十七年文学”这一概念,是通过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尽管作者文笔十分克制,我仍然对书中描述的“政治对文学的摧残”感到愤怒,几欲弃书,但最终还是读完了此书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部分。洪子诚先生“一体化”的叙述,更使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深...
革命·叙述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