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艺术个性、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试图打通文本内部及外部,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作者在强调中国革命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本书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本书已出版英文版(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16年)和俄文版(俄罗斯东方出版社,15年),学术影响很大。
蔡老师在这本书里讨论了社会主义前三十年的革命及其叙事,他力图呈现出革命及其叙事的本来面貌,也就是所谓的回到革命本身的问题,然而不可避免的,他的这种回到本身的冲动,是跟八十年代以来的革命重述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后三十年,那么他的这种对社会...
评分蔡翔老师这本书写得比较细致,可以说既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更是对60年代人自身体验的书写,值得精读。 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文学青年”出现的讨论。20世纪中国,举凡“五四”“抗战”“建国初”一直到80年代,社会一旦发生变动,“文学青年”就应唤而生,实在...
评分当代思想或者当代理论的深刻分歧,可能更多的冲突来自于历史领域。“了解之同情”的前提,即确立什么样的“历史态度”,这一态度既是学术的,更是政治的。而在“当代中国”这一范畴中,“历史态度”指向的是“弱者的反抗”,在这一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这样一种“历史态度”,即...
评分蔡翔老师这本书写得比较细致,可以说既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更是对60年代人自身体验的书写,值得精读。 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文学青年”出现的讨论。20世纪中国,举凡“五四”“抗战”“建国初”一直到80年代,社会一旦发生变动,“文学青年”就应唤而生,实在...
评分蔡翔在他的新书《革命/叙述》导言中谈到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土改阶段)的“暴力”问题。对于当前一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有关“暴力”的道德批判,他针锋相对地说: 当批评者面对反抗者的暴力时,“人道主义”总是适时地出现;可是,当他们面对压迫者的暴力时,要么充耳不闻...
文字不灵动也许是他(左派)的一个特点。“在文学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政治性,或者说政治性本身就构成了文学性。”
评分跪下读书。
评分有一种凭阅读经验的论证感
评分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结语最后一句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道理:“在文学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政治性,或者说政治性本身就构成了文学性。”能把如此简明的一个论点用系统性的论述建构出来,实属不易。每一章都是一个专题,章节小结对读者非常友好。读的最精也是启发最大的是导论部分。充分展现了作者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理论知识储备。本书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革命之后”也就是建国后的前十七年里,社会主义是如何创造了危机,如何克服这些危机,这一过程又将“革命中国”引向何处。其中不乏洞见,不过流于表面没有深挖的地方大有存在,这种不足尤其体现在正文展开论述的部分。这说明作者过于看重理论层面的解释和建构,而没有真正落地,由于涉及专题庞杂,诸多论证都没能充分展开,每个专题的核心要义都依稀可见文学史的既有成果,突破性不足。
评分社会主义文学的研究著作,用的材料不算新鲜,讨论的问题很有意思。书籍纸张很是考究,非常轻薄,有种台版书的感觉,装帧也不错,尽管书很大但翻开180度毫不费力,很适合阅读收藏。爱上北大出版社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