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詹姆斯•霍斯(James Hawes)
英国小说家、历史学家。
出生于1960年。在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学习德语,毕业后在威尔士短暂研习戏剧,而后前往西班牙任英语老师。
1987至1989年,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尼采和德国文学。其后在梅努斯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斯旺西大学担任德语讲师。目前负责布鲁克斯大学创意写作课程。
霍斯出版了6部小说,其中两本被改编为电影剧本。《为英格兰辩护》预言了英国脱欧事件,传记作品《卡夫卡考》引起巨大轰动。《英国佬与德国佬》从全新角度审视19世纪后期英国和德国的关系。
新作《德国极简史》广受好评,一度位列《星期日泰晤士报》大众平装书榜榜单第二名。《经济学家》称之为“必读书”,水石书店将其列为全英月度非虚构类好书。
-------------------
译者: 舒云亮
浙江宁波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远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译有英国作家弗•福赛斯的《谈判高手》《黑色宣言》等8部小说,另有译作《我的一生》(以色列前总理果尔达•梅厄自传)、《论历史》《与爱德华•萨义德谈话录》《加勒比海盗•希望的轴心》(塔里克•阿里著)等。
全面而生动,没有比本书更好的德国简史了。
——菲利普•普尔曼(英国作家,《黄金罗盘》作者)
200多页,100多张图片,一下午读懂2000年德国史,理解欧洲纷繁复杂的历史与今日格局。
上起公元前58 年,恺撒称其为“居住在莱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下讫安格拉•默克尔的新一届任期,2000年间德国历史的风云际会浓缩在200多页的篇幅中:关键节点的史实、全新视角的考察、100余幅插图作注解,《德国极简史》明白晓畅地梳理了德意志民族的渊源、疆域的伸缩、王朝的更迭、政权的博弈、经济的消长……以及如何制造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又如何成为“欧洲最大的希望”。
这本“了不起的小书”,被欧美众多媒体推荐为“你一定爱读的《德国极简史》”,是了解德国和欧洲腹地,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必读书”,自出版后,荣登英国、德国、日本各大媒体和书店的销量榜单,是备受推崇的年度历史类好书。
以下全部来自豆瓣阅读。我是不准备买了。 1,全书的第一句话。 The Anglo-Saxon powers, great and small, withdraw into fantasies of lost greatness. 盎格鲁-萨克逊的势力,不管是大是小,已经退缩到没落的空想之中。 原译甚为不通,应该是:盎格鲁撒克逊大国,无论大小,都...
评分全书共有四个章节,以500年为时间节点,把德国的历史分为“第一个500年”、“第二个500年”、“第三个500年”和“第四个500年”。 约公元前500年,原初日耳曼人(proto-Germans),也就是德国人的祖先,开始使用与其他拉丁语系不同的辅音。这次语言的转变让他们与丹麦人、英格...
评分首先感谢豆瓣读书的赠书,给我这个对欧洲历史懵懵懂懂的人一个重新认识德国的机会。 收到书的第一感觉是封面“十分德国”。黑红黄的配色,字体设计甚至让人会错认为是一本词典。纸张和印刷都让人爱不释手,这应该就是纸质书的好处吧。 之后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个星期。或许是因为...
评分“英、美飞机狂轰滥炸德国城市,炸死了几十万平民,他们中的许多人与纳粹毫无关联。”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战争就是屠场,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下,你我皆凡人。整本书读完,我看到的是个人和个性的不值一提。历史由战争书写,战争是非理性的产物。 一本《德国极简史》,从公元...
评分全书共有四个章节,以500年为时间节点,把德国的历史分为“第一个500年”、“第二个500年”、“第三个500年”和“第四个500年”。 约公元前500年,原初日耳曼人(proto-Germans),也就是德国人的祖先,开始使用与其他拉丁语系不同的辅音。这次语言的转变让他们与丹麦人、英格...
虽然取名极简德国史,但内容却很充实。作者梳理了德意志上下二千年的历史,重点书写距今最近的五百年。如果说之前的一千五百年普鲁士总挨欧洲列强欺负,那么这五百年他们学会揍别人了!但却有被英美俄给收拾了。德国的主要历史问题,是民族问题。易北河东岸总是不给力,它成就了希特勒,却毁了德意志,至今仍旧如此。作者的论点很有意思: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希望!真的吗?答案只能交给历史。
评分讓我想起了之前看《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簡潔,說重點。不過,比較適合想迅速略解的讀者,對於想要深入的朋友來說就可能會失望吧。像我看到作者說奧托重建神羅,為了自己的合法性提出了“皇權轉移”理論,但他卻沒仔細解釋這個詞,只給了一張讓人看了更一頭霧水的圖,有些可惜。不過,作者說到近代,提出了東西德的差異,倒是挺有意思的。奧古斯都畫出的分界依然影響著這塊土地,萊茵河畔的“親西方價值”,“易北河畔的則是極端派,威權餘孽”。這說法感覺在哪聽過。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是好书。简史写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作者是否能有“一以贯之”的中心点,以及这个中心点是否自成其理、逻辑自洽。通读下来,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地缘、征服地域先后顺序、宗教派别划分,决定了德国许多历史事件的走向。比如德意志全境的“文明化”是自西向东、自西南向东北的,东边最粗糙,那么这就产生了东西地缘政治的分野和冲突——普鲁士为何会崛起于东部,希特勒得票东部最多,都能得到解释。很多人认为简史没用,不学术,我反而觉得简史的写作最考验人的宏观思维。这本书总体上非常推荐,配图也很好,是按照内容走的,无一图无道理。译者不错,只是有些通译不知为何没用,比如“查理大帝”通译应为“查理曼大帝”,“阿让库尔战役”建议翻译为“阿金库尔战役”。但这不是大问题,熟悉欧洲史的读者都能懂。
评分简史篇幅有限,不仅需要文字凝练,更需要能精准抓住历史庞杂脉络的要点,这本德国简史便做的蛮优秀。从古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边界开始切入,这本书的最深的立意不仅停留在说明当代德意志民族形成的源流,更重要是通过历史脉络分析当代德国矛盾形成的原因:罗马帝国文明界限对德国发展的早期影响、路德宗教改革的深远作用,普鲁士-纳粹政权对德意志诠释的偏差、易北河东西两岸的隔阂等等。作者的许多观点蛮特别(似乎对易北河东岸的普鲁士没有太多好感,尽力撇清普鲁士对整个德意志的代表性),甚至已经超出了“简史”的框架,这倒是个惊喜。另外图表丰富很加分。
评分三个优点:1.简明清晰,要点突出。尽管是简史,作者也有分析与态度。2.插图有价值,地图和导图有助了解,政治漫画有趣。3.内封素雅大方,设计有品位,内文排版舒服。两处最可深思:1.俾斯麦毁了德国?2.谁投了希特勒的票?一个结论:德国史上简短的普鲁士-纳粹时期(1866-1945)必须被视作一个可怕的偏差。这个结论的得出,是从公元前58年的日耳曼人,一路梳理到默克尔,把这段时间的事件放在整个历史洪流里去观察,是否真能这么判断,以一部简史来讲,作者尽力了,相当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