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由于她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长期贡献,2018 年受封爵士。她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并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了多部与古罗马和古代文明相关的纪录片。她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广受欢迎。主要著作:《罗马宗教》(Religions of Rome, 1998)、《罗马凯旋式》(The Roman Triumph, 2007)、《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 2008)、《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2015)。其中《庞贝》一书荣获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郭帆,英语系学士,艺术学硕士。现从事跨文化美学、人类学研究与相关纪录片制作工作。
横跨五大洲、纵览数千年世界文明画卷
挑战人们对文化史的常识性认知和思考
◎ 编辑推荐
☆ 根据 BBC 2018 年推出的大型艺术史纪录片《文明》内容改编而成,纪录片在豆瓣上有五千多个人看过,评分 9.1
☆ 作者是英国人气极高的剑桥大 学罗马史学 家、公共知识分子、畅销书作家玛丽·比尔德
☆ 取材广泛、视角新颖,带领读者欣赏从古代南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到古希腊雕像再到中世纪主教座堂和清真寺等世界建筑瑰宝,材料丰富、分析的观点具有新意、引人深思
☆ 附有数十幅艺术品和建筑作品的全彩高清图片,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这次我们要走出欧洲,回到史前,用更宽广的视野和参照系,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主题。
—— 玛丽·比尔德
◎ 内容简介
《文明Ⅰ》一书脱胎于玛丽·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 Civilisations 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人体”和“神明”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美”,何为信仰中的“诚”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延续。
◎ 媒体推荐
极为出色,一部富有活力的导引性作品。
——《卫报》凯瑟琳·休斯
这本书篇幅不长,但富有洞见。比尔德将视野扩大到了欧洲之外的领域,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可敬的、关于从埃及到中国、从数千年前到近现代的一系列文化图景,与此同时别出心裁地将其重点放置在了观看者而非艺术家身上。
——《书单杂志》
《文明》一书来源于2018年英国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的纪录片《文明》(Civilisations),该纪录片将1969年肯尼斯·克拉克版的《文明》(Civilisation)进行“革新”,文明一词从单数到复数的变化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文明”是什么这一问题,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
评分这是一本基于电视节目,浅谈文化、历史与宗教的书。语言流畅易懂,内容涉及面比较广(从地域和年代而言),讲述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品的历史沿革,并就此展开讨论,提出问题。 “所有这些艺术和文化都有内涵要表达,有历史要诉说,有意义要阐明。”——那么,当时的人们为...
评分《文明》一书来源于2018年英国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的纪录片《文明》(Civilisations),该纪录片将1969年肯尼斯·克拉克版的《文明》(Civilisation)进行“革新”,文明一词从单数到复数的变化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文明”是什么这一问题,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
评分这是一本基于电视节目,浅谈文化、历史与宗教的书。语言流畅易懂,内容涉及面比较广(从地域和年代而言),讲述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品的历史沿革,并就此展开讨论,提出问题。 “所有这些艺术和文化都有内涵要表达,有历史要诉说,有意义要阐明。”——那么,当时的人们为...
评分9/96。
评分玛丽·比尔德在「后记」中谈到了肯尼斯·克拉克的《文明》对她的震动和影响(不亚于听到登陆月球的新闻)。但与克拉克的视角相比,《文明I》更多地关注到西方视角之外的「复数」文明们,作者大胆地站在了「观看者」与「女性」的视角,重新讨论了全球艺术与文化的发展,语言超有趣!!
评分浅尝即止
评分1,没看过纪录片;2,对介绍的艺术品不甚了解;3,没看过纸质书,只看了电子版。以上三点导致一头雾水,看了也是白看。
评分玛丽·比尔德以造型艺术为核心,选取“人体”和“神明”两大板块,带领读者做了一次超值的跨时空之旅,对何谓“文明”做出了全新的诠释。对代表文明遗产的雕塑作品,不是单纯地对艺术家创作动机、作品主题以及艺术风格的回溯探讨,而是引入观看者批评者欣赏者的维度,从“创作—观看”双向的角度体会艺术生命的活力。透过这个新视角,我们看到,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并非一开始就呈现出席勒所推崇的超越的“无功利性”,而是与或切近或辽远的人类目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待艺术的无功利的审美态度只有在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拉开了历史的距离时才会出现。也正因为这种需要历史距离的审美态度,才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文明”是复数而非单数,也让我们在仰慕艺术之美并为它的神秘性着迷时,灵光闪现地体会到文明实乃永恒超越之产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