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学习学。 学习的目的 学以润身。学习不是为了知晓一些说法,而是为了形成行动反射,即学习是为了应用。 学习方法论 首先是立志。 然后专注于自己的志向,把学问往深里做。与志向无关的就要放弃,比如王阳明放弃了诗词之学。 最后,要在事上琢磨...
评分 评分华杉老师讲的挺透,至少封面上他说他讲透了,可惜我并没怎么看透,不过按照阳明的说法,这都不重要。 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要去解决问题,那些没有解决办法的抛出问题,就是瞎捣乱。知道的原则,相信的道理,要在行动中去实现,否则等于,不知道。 圣人删述六经,是要正人心,存...
守仁公真是圣人啊,这本解读真是好,合诸家之言,解开了之前的许多疑惑。
评分心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评分戒骄戒躁,阅读博文,约束好自己
评分不够严谨,不如直接看集注版。
评分印象最深的几个词:我心光明、物来心照、志有定向、夭寿不二、得失不二、知行合一、下日日不断之功、行至诚不息之道、不将迎意必、必有事焉,勿助勿忘,在具体事物上格正自己的良知,不为私欲遮蔽,明心修行,不揠苗助长,也没有片刻停歇和忘记…确实是修身明心的好方法,师生问答录的形式,也点出了很多修身学习的毛病,很有启发。作为儒学在明代的高峰,和孔孟的儒学相比,角度偏重略有不同,王阳明更强调回归自己内心,在具体事物上的格物致知的修炼,深入内心;而孔子的仁和忠恕之道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度更广。另外,华杉老师结合自己和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况也进行了切己体察,很有启发,写得很好!但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看完后,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用日日不断之功去知行合一,去致良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