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认知心理学读物,中国古人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心与情绪管理的艺术与技巧,做学问的道理,让你的思维更精进。 1.1致良知,对自己良心的认知,用心去认知,用自己的良心去认知,用心去感知世界、用心去认识自己,是一种极致的理性思维、心流状态。 2.学习思考的方法,怎么...
评分 评分我大概看完这本《传习录》,能大概理解百分之二三十,而且古文部分有些还没有看,因为时间不够,以后还是要抽时间重读,里面最印象深刻的是读经典书籍,隔一段时间需要再重新读一次,因为随着人的阅历经历不一样,所得到的东西都会有所不同。而且存天理灭人欲这件事有了切身的...
评分之前看过王阳明的几本书,对于圣人的学问一直是懵懵懂懂,就简单的聊一聊吧。 王阳明最重要的三个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学。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我们到处都有见过,各种宣传标语,企业文化等等都有讲到,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你不会打羽毛球,准备...
似懂非懂 似有似无 似是而非
评分本身传习录就是一本四书答疑,零碎重叠,看过《传习录》再看华杉这本,更零碎重叠,读1/4再读不下去
评分印象最深的几个词:我心光明、物来心照、志有定向、夭寿不二、得失不二、知行合一、下日日不断之功、行至诚不息之道、不将迎意必、必有事焉,勿助勿忘,在具体事物上格正自己的良知,不为私欲遮蔽,明心修行,不揠苗助长,也没有片刻停歇和忘记…确实是修身明心的好方法,师生问答录的形式,也点出了很多修身学习的毛病,很有启发。作为儒学在明代的高峰,和孔孟的儒学相比,角度偏重略有不同,王阳明更强调回归自己内心,在具体事物上的格物致知的修炼,深入内心;而孔子的仁和忠恕之道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度更广。另外,华杉老师结合自己和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况也进行了切己体察,很有启发,写得很好!但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看完后,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用日日不断之功去知行合一,去致良知。
评分1.不论内容理念是否合拍,第一次认真、系统地地学习中国儒家经典,华杉功莫大焉。 2.无志向是最大的问题 3.知易行难。
评分可能真的是有隔阂吧,读起来很枯燥,也没有收获,一直在讲气啊理啊性啊。放几年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