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宇,1978年生于山东青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士、硕士,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与政治思想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理论史、经典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中的社会理论等。译著有素德•文卡斯特《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约翰•奥尼尔《灵魂的家庭经济学》等,合译作品有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等。
该研究力图以现象学的视角,重新反思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由此达致这样一个核心理念:方法论问题以及作为方法论问题之核心的主体间性问题,本身就是现代性之表达——社会科学的问题,乃是现代人的问题。这就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能够贴近现代人并解答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诸多问题的科学。本书立意宏大,志向高远,填补了国内学界在西方当代社会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一处空白,亦在理论上深化了国内的现象学社会学研究。
——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着力疏解现象学及社会学展开的学术传统与核心概念,并探求现代人内在最隐秘、最焦虑的生命处境,一反迄今现象学界较为形式化的研究方法,转入对于具体生命的关照。在这个意义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深深打下了现代中国人自我认识的烙印,这是一种难得的学术追求。作者功力深厚,熟稔文本,却也能从思想本身的脉络中跳脱出来,呈现出生活经验的底色。有气韵,有深度,有活力。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如何面对流亡者般的生存处境,作者意图强调“日常生活”。整本书像是评论集,理论有余而生活不足,实在对不起书名
评分!
评分当胡塞尔悬置日常生活返入生活世界,而舒茨悬置对日常生活的质疑而确认生活世界时,他们都遭遇到了伽达默尔将现象学黑格尔(历史)化后提出的质疑: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不涉及任何前见的理解是如何可能的?本书在为生活世界提供了丰富思想脉络的同时,却未能提出与回应这个根本难题。在我看来,只有认识到被悬置之物与悬置后所关照之物之间的辩证法,才能够走向福柯理性与疯癫、弗洛伊德理性与无意识之间的撕扯纠缠:生活世界及质疑或遮蔽生活世界之物不过是我们意识内的构建,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的社会学才是敞开、常人的,而非封闭的、专家的。
评分对刚刚接触现象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现象学社会学导论,对种种流派与传承信手拈来,不但述明了现象学社会学讨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所在,而且勾勒了已有研究的复杂关系。但此书的初衷绝不只是一本导论,只是要理解孙老师在说的根本问题,恐怕不对现象学社会学有相当的理解和反思,是不大能看得懂的...
评分最近正在撰写一篇忏悔议题的论文。《忏悔者与生活世界:现代忏悔的发生学》上下两文先前已发表于《社会》,我当时就打印出来细读啦。另:作为一门理论课的赠言,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将学习、阅读和思考放在社会背景、历史情境、人生进退之间的态度、抉择和决断;进而,以此来反思自我当下的存在、界限;如此,才能够领会去自然化,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处境,发现“无意识偏见”的粗暴,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法西斯主义”,即发现他者。如此,才得以在后现代、现代、与前现代交织存在的当下中国自足自立,不因相对主义而盲目偏狭,同时又保持着对于他者的宽容和理解。孙老师国外社会学最后一课的场景,我此生不会忘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