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入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长假按说是不该呆在家里的,然而本来就没有安排,“龙王”台风的来袭倒是让我心安理得的坐下来翻翻那些买来以后就成了摆设的书。 翻开列文森的名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才发现给这本书写序的是郑家栋,就是那个把六个"妻子”带到美国去的儒学大师。郑教授当然可能是被迫...
评分(发表时略有删节: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6/1/10/1327899.shtml)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是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的经典著作,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影响力持续不衰,它提出的思想命题以及对中国现代转型所作的极具洞见的...
评分《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的经典著作,问世以来影响力持续不衰,它提出的思想命题以及对中国现代转型所做的极具洞见的解释,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该书中译本(以下简称“郑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9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据译者郑...
评分分心儒教的考察,不过是构成马克斯-韦伯对世界几大根源宗教作全景式俯瞰的一个case study。但基于韦伯对现代性洞察,其费三年之功研究中国文明,形成的立论到现在看来还是足够高瞻。 他奠定的叙述模式那种界限模糊的特质,标示着它的超长保质期,明着暗着被移用到历史、或者人...
评分每年的五月四日那一天都会冒出很多人出来写纪念文章。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纪念或者批判本来随时都可以。但是颇为吊诡的是,平时没少见人纪念或批判五四,一到了每年的五月四日,无论网络还是媒体铺天盖地冒出很多文章。纪念五四也未尝不可,但这些纪念音调大同小异,先...
vol.1
评分看的是中文新译本。终于看完了。学渣,就只看懂了1/3,但看懂的地方都觉得列文森是天才。眼光太锐利了。果然是只有聪明人才适合做思想史,普通人看的东西再多,没有那种见识也只是堆积材料而已。
评分大概是囿于学科成见,相比于“连续性”的判断,对列文森所言的“断裂性”更有直觉上的亲和感:今日中国法律何止千万,法律移植也好、社会主义法治也罢,儒教中国几乎完全缺场。告别儒教中国与儒教(而非儒家)的博物馆化,在本书一大把天才般的洞见中,大约是最深刻且最痛彻的那一个。但是,对“博物馆化”的滥用也应警惕:权力对某种思想的工具性使用,并不意味着将其送入了博物馆,使之丧失了现实的影响力、而仅具有“历史的重要性”。如列文森所言,欲彻底完成某种普遍性理论的博物馆化,必须以该理论无法回应的压倒性现实为前提,并且在思想库中已有其他的普遍性理论作为替代方案。由此观之,中国固然(大概)告别了儒教,但若言及其他,尚还为时太早。
评分大概是囿于学科成见,相比于“连续性”的判断,对列文森所言的“断裂性”更有直觉上的亲和感:今日中国法律何止千万,法律移植也好、社会主义法治也罢,儒教中国几乎完全缺场。告别儒教中国与儒教(而非儒家)的博物馆化,在本书一大把天才般的洞见中,大约是最深刻且最痛彻的那一个。但是,对“博物馆化”的滥用也应警惕:权力对某种思想的工具性使用,并不意味着将其送入了博物馆,使之丧失了现实的影响力、而仅具有“历史的重要性”。如列文森所言,欲彻底完成某种普遍性理论的博物馆化,必须以该理论无法回应的压倒性现实为前提,并且在思想库中已有其他的普遍性理论作为替代方案。由此观之,中国固然(大概)告别了儒教,但若言及其他,尚还为时太早。
评分一、三極重要。尤其是一。第一卷中文人畫之例常為忽略,實則極需細看,方能領略全書。又,列文森traditional和traditionalistic之區分與其猶太人背景恐有關。感同身受,故發語尤為痛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