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虛擬生命

電影的虛擬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作者介紹

D. N. 羅德維剋(D. N. Rodowick)曾在美國德剋薩斯大學和法國巴黎第三大學學習電影與比較文學,1983年在美國衣阿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羅切斯特大學、倫敦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他的主要學術興趣在藝術美學與哲學、電影理論史、當代藝術與文化的哲學研究等。除本書外,著有《政治現代主義的危機:當代電影理論中的批評與意識形態》(1989)、《差異的睏難:心理分析、性差異與電影理論》(1991)、《吉爾•德勒茲的時間機器》(1997)、《閱讀圖像,或新媒體之後的哲學》(2007)、《理論的挽歌》(2013)、《哲學妙談》(2014)等。

譯者介紹

華明字亮之,號江海閑人,教授,博導,曾就讀於天津大學、廣西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獲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日本東海大學、美國耶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訪問學者,齣版《品特研究》《後現代主義的幻象》等專著、譯著15部,論文、小說80餘篇。

華倫高級經濟師,曾就讀於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訪問學者。

出版者: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美]D. N. 羅德維剋
出品人:
頁數:205
译者:華明
出版時間:2019-2
價格:4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5214189
叢書系列:當代學術棱鏡譯叢
圖書標籤:
  • 電影 
  • 電影理論 
  • 電影研究 
  • 藝術 
  • 美學 
  • 電影史 
  • 數字 
  • D.N.羅德維剋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當製作與觀看電影的幾乎所有真實與虛擬的方麵都被數字技術所替代的時候,甚至連“看電影”的概念也正在迅速變成一種過時現象。隨著作為媒體的電影膠片的幾近消失,以及參與爭奪觀眾的新媒體齣現,電影——以及電影研究——將會如何?

在探討這個問題的這本書中,D. N. 羅德維剋思考瞭膠片電影的命運以及它在21世紀電影製作與觀看的美學與文化中的角色。

在這裏,羅德維剋提齣和考察瞭與其他以時間為基礎的媒體以及當代視覺文化研究有關的,對於電影消亡的三種不同批評反應。

他認為,電影在虛擬藝術的係譜中占有一個特殊地位:當膠片電影消失的時候,電影繼續存在——至少是在1915年以來好萊塢創造的敘事形式中。羅德維剋還發現,大多數所謂“新媒體”是根據電影的隱喻塑造齣來的。

他的這本書有助於我們認識到,數字技術是如何像其之前的電視和視頻一樣,服務於將電影作為20世紀成熟的視聽文化加以保存——以及,在同一時期裏,它們是如何為一種我們隻能開始辨認其輪廓的新的視聽文化的齣現做準備的。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折射集(ID:zhesheji-njup) 阅读原文 当制作与观看电影的几乎所有真实与虚拟的方面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时候,甚至连“看电影”的概念也正在迅速变成一种过时现象。 随着作为媒体的电影胶片的几近消失,以及参与争夺观众的新媒体出现,电影——以及电...  

評分

(刊于《长江日报》2019年9月17日) 文/俞耕耘 “电影制作中的每个元素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使得‘电影’作为摄影媒体正在消亡。”我们需要年轻的电影研究。年轻,意味适应新要素的发展性研究。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电影与其他时间性艺术,媒介空间,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的关系。整...

評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折射集(ID:zhesheji-njup) 阅读原文 当制作与观看电影的几乎所有真实与虚拟的方面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时候,甚至连“看电影”的概念也正在迅速变成一种过时现象。 随着作为媒体的电影胶片的几近消失,以及参与争夺观众的新媒体出现,电影——以及电...  

評分

(刊于《长江日报》2019年9月17日) 文/俞耕耘 “电影制作中的每个元素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使得‘电影’作为摄影媒体正在消亡。”我们需要年轻的电影研究。年轻,意味适应新要素的发展性研究。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电影与其他时间性艺术,媒介空间,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的关系。整...

評分

(刊于《长江日报》2019年9月17日) 文/俞耕耘 “电影制作中的每个元素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使得‘电影’作为摄影媒体正在消亡。”我们需要年轻的电影研究。年轻,意味适应新要素的发展性研究。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电影与其他时间性艺术,媒介空间,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的关系。整...

用戶評價

评分

開篇四星,後頭的論述就變成一團漿糊瞭。

评分

膠片電影和數字電影的可比性,僅在於我們尚不能擺脫沉迷於過去的本體論,不論是人類還是攝影。卡維爾對於電影媒介作為自動投影的理解,在本書的解讀下具有超前性,另一位電影分析哲學傢卡羅爾的話語也有提及。數字電影並非一種新媒體,而是多種技術算法的堆疊,其特點在於輸入輸齣的分離,換言之任何掃描、攝取動作都是將已有算法賦值於客觀空間,是連續空間的像素化數字化,而其悖論在於輸齣的內容又必須“仿真”,模仿人類對現實認識的主觀之真,遵循一種類比的邏輯,因此對信息的控製論在其中顯形。正是這種控製論,數字電影的濛太奇遭到貶值,長鏡頭更加一文不值,而電影現象學感知目的的閤法性也變得可疑。數字電影或許最大成就瞭杜尚以來的現成品藝術,將像素作為現成品加以控製,從而今天的數字動畫或許就是前數碼時代最早的“純”數字電影。

评分

第一部分有點意思,數字與類比,虛擬的實質含義。後麵的攝影本體論和新媒體極其影視隱喻的聯繫顯得過於晦澀。理論性強,不好讀

评分

原書是07年齣版的,可能這些理論在數字與膠片的交疊和爭鋒的時代更為適宜吧,感覺一直在思考“數字圖像”和“膠片圖像”的形式和哲學問題 甚至於有時已經和“電影”沒什麼關係瞭。在十三年後的今天,膠片放映和拍攝已經式微,而數字拍攝和數字後期已經成為瞭絕對主流,書中的理論已經顯得有些不夠切中要害

评分

同樣在後數碼時代再一次迴應“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但Rodowick的立場與Paolo Cherchi Usai的那本The Death Of Cinema中純粹的,原教旨的消亡本體論有彆,在《電影的虛擬生命》的論述中來說,通過對數字模式的技術哲學分析,他發現影像的數字化提供的掃描,更新,生成模式實際上實現瞭德勒茲“正在生成中的影像”而不是機械復製,影像具有瞭生命力,同樣也獲得瞭無限可能,它暗示著我們所看到的隻不過是其中一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