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祥,湖北人,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及历史学硕士、博士。从事中国近代大学史、近代建筑史及武汉城市史研究。多年来持续关注和研究民国时期武汉大学历史文化,为武汉大学校史馆布展方案设计人之一及专题纪录片《珞珈》撰稿人之一。
大学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诞生的一种新事物。它的诞生既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国打开国门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承载了引导中华文明在近代转型之路上前行的历史重任。
本书以大学存在的空间场域——校园为研究对象和切入口,是关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的一项个案研究新成果。全书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黉宫胜地的动态过程,还原了其间各方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建校先驱为新校园诞生所做的不懈努力。该书又将珞珈山校园的诞生,置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激荡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探究了这一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意涵和时代思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该书对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研究及建筑文化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均有新的意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写得非常好,我却并不贸然向大家推荐。倒不是说这本书的读者需要与武大乃至武大老建筑有什么特殊情感连结,它的目标受众应该是对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公共建筑风潮这两个议题感兴趣者。
评分下次带人逛校园 总算能说上点什么啦
评分非著名“你校”学者刘博士的大作,有论文该有的一切,一切都是论文该有的,期待读到武大版《从废园到燕园》的读者看看定价三思下单。两书还一个差异在于,武大这本专注讲建筑,而北大那本更多篇幅给了景观、空间设计乃至公共生活,正应了两位作者学术背景的差异。再分享一个私人感触,最后一节谈到大学选址市区还是郊外,几位校长各有议论,背后潜在的问题是人口结构上的差别。在城市化时代以前,大学可能聚集了一座城市密度最大的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方方面面的冲突都在预料之中了,即使早至中世纪的town-gown冲突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而大学在人口学上的这个根本特征在如今的城市化、城际移民时代又会带来另一层意义。最后,怀念在老图听吴骁老师讲校史,以及在工图建筑学书架间逡巡的日子。
评分历史系博士论文,而可读性极强。对建筑形式分析的用力恰到好处,没有像专门建筑学论文陷在其中。 最后一章提出珞珈山的营建正式开启了武汉对东湖的经营并持续对其产生影响,视角颇有新意,甚至可以另引出一部论文。 武大已去过两次,始终觉得是看过最好的校园。
评分非著名“你校”学者刘博士的大作,有论文该有的一切,一切都是论文该有的,期待读到武大版《从废园到燕园》的读者看看定价三思下单。两书还一个差异在于,武大这本专注讲建筑,而北大那本更多篇幅给了景观、空间设计乃至公共生活,正应了两位作者学术背景的差异。再分享一个私人感触,最后一节谈到大学选址市区还是郊外,几位校长各有议论,背后潜在的问题是人口结构上的差别。在城市化时代以前,大学可能聚集了一座城市密度最大的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方方面面的冲突都在预料之中了,即使早至中世纪的town-gown冲突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而大学在人口学上的这个根本特征在如今的城市化、城际移民时代又会带来另一层意义。最后,怀念在老图听吴骁老师讲校史,以及在工图建筑学书架间逡巡的日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