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為方法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項飚 社會學 人類學 談話錄 吳琦 社會 2020 單讀
發表於2025-02-12
把自己作為方法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這是編輯生涯做得最久的一本書,從2017年7月的動念、到今天的實體書上市。在這四年裏,它持續輸送給我熱情、新知、力量,像一條紐帶,把我和遠方敬愛的師長、誌同道閤的夥伴緊緊聯係在一起。從最初的想法、問題,到提綱、草稿,再到成為一本書、一個新的邀請,它呼喚著新的夥伴的加入,呼喚著另一本書——另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沒有比這更幸福的。這本書,提供的方法,於我,就是關於如何把一個想法變成一本書。希望它可以被更多的人閱讀,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現實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評分不客氣地說,在那些整書質量比較差的幾期《單讀》裏,吳琦的序往往始終是好看的;而在大量學術垃圾式的人文社科研究裏,項飆老師的作品也毫無疑問是好看的。這本書似乎遙遙迴應瞭這些“好看”的深層緣由:他們對這個時代和社會有一種鄉紳式的關切,一種去姿態化的親近和憂慮。這本書仿佛接續上瞭《走齣唯一真理觀》,一再證明瞭智識人之間求真式對話的深刻魅力。
評分談瞭很多個人經曆、不同的環境,研究的睏境和寫作的轉嚮,那些更大的議題要從附錄的文章去展開。又真誠又敏銳,感覺思考和好奇心的馬達突突突地不會停下來,這些就足以成為讀者巨大的激勵。最後發現是把舅舅作為方法,哈~
評分不要怕邊緣,或者知識不夠,把自己的不夠、天真真實地體現齣來,就會很可愛,不要裝腔作勢。(項飆)
評分因為是一本談話錄,談論瞭許多問題,不免有散亂和不夠深刻的感覺,而且也更多是問答而非真正一來一往的談話,倒像是學者以不斷地思考和自我剖析來完成的某種意義上的的自傳。第一遍閱讀啓發最大的其實還是看到瞭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一種帶著批判性和距離感同時又不斷迫近真實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可能。讀得時候其實不斷在想他們在交談時的場景動作神態語氣,以及他們如何在頭腦中將對話內容與個體經驗相互織就,來推動談話繼續嚮前,談話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值得觀察和描述的過程,或許這可能也是未來再次閱讀可以去試圖發現的東西。當然,裏麵很多對具體問題的觀點也激發瞭很多思考,感謝書中詳盡的腳注以及最後的著述目錄,提供瞭很好的未來閱讀指引。
項飆,1972年生於浙江溫州,1995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完成本科學習,1998年獲碩士學位,2003年獲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現為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德國馬剋斯·普朗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著有《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技術勞工》等。
吳琦,《單讀》主編,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下一次將是烈火》譯者。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曆時三年完成瞭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係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份對話實錄,也給齣瞭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睏的社會,如何迴答宏大的命題。
读后小感: 书中思想的灵光频闪,碎在各处,有种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合和印象的困顿感,于是检视自己,应该对人类社会学、社科知识的极大缺失,也觉出谈话方式潜在的发散性,找不好一个可以理出思路的中线。自始至终有在的该属项老师的个人阅历、经验与多年来的实践调查研究的...
評分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工具。作为一个社会研究者,我的工作就是做思考工具的孵化器,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只能激发你、提醒你,原来那种专家告诉群众的模式要改变。——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认识项飙老师是《十三邀》,跟大多数人一样,记住了他作为社会学家的论述:“附近的消失”...
評分“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据近三年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和《单读》主编吴琦两位老师的访谈成书,呈现了两位老师对当下中国社会诸多现象因果的探寻。对话从项飚老师的个人成长始,将个人经验问题化,追问原由,理解过程,再到思考应对,反思自身...
評分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工具。作为一个社会研究者,我的工作就是做思考工具的孵化器,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只能激发你、提醒你,原来那种专家告诉群众的模式要改变。——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认识项飙老师是《十三邀》,跟大多数人一样,记住了他作为社会学家的论述:“附近的消失”...
把自己作為方法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