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 关于作者

约瑟夫•诺思,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至21世纪的英国文学、英语文学批评史等。本书为其代表作,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推出后备受关注。

——

▼ 关于译者

张德旭,高校英语系教师,英美文学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博士,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版者:
作者:[美] 约瑟夫•诺思
出品人: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页数:380
译者:张德旭
出版时间:2021-10-9
价格:6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5247507
丛书系列:守望者·镜与灯
图书标签: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耶鲁大学新锐学者 约瑟夫•诺思 犀利 之作!

★荣登2018年度克里斯蒂安•高斯奖短名单。乔纳森•卡勒 、布鲁斯•罗宾斯赞誉推荐!

★勾勒 文学研究 史,聚焦 政治、文化 与学术、学科建设 的角力。

★无论学界内外,凡对文学与政治、文化、社会之关联有兴趣的,皆可阅读。

————

▼ 内容介绍

聚焦 文学研究 学科史,以及 政治、文化与学科建设 的关联。

百年学科史,一部政治与学术博弈的文化简史,反思当下学科专业化。

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约瑟夫•诺思的代表作。他勾画了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历史轮廓,展示其如何从一种广泛业余的普遍批评,日益学术化、学科化的过程,并探讨得与失。书中,他悉心梳理关键流派,如实用批评、新批评、文化研究等;分析代表人物,如雷蒙•威廉斯、伊格尔顿、詹明信、D.A.米勒……

————

▼ 学界推荐

弗朗西斯•马尔赫恩,《新左派评论》

无论学界内外,只要对今天的文学文化的政治一面,有严肃实际兴趣的人都应阅读。

·

乔纳森•卡勒 (批评家,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

这本书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我读过的关于批评历史的罕见的书。

·

《洛杉矶书评》

对英美世界的文学批评这一学术领域的大胆、生动、引人入胜的论述。

·

《新共和》

诺思的论述风格,是令人信服的清晰和自信。他让我想起了早期学者——以大众作为受众的学者。

·

芮塔•菲尔斯基 (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等领域杰出学者)

约瑟夫•诺思对批评史提出了一个大胆、反直觉的观点:转向在文化历史背景下阅读文本,不是文学研究激进化的标志,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后退。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在b站关注了一个博主叫杨宁,有一期视频主题叫《什么是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中,提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皮埃尔·马舍雷关于科学的文学批评的观点,传统的文学的文学批评都在强调文学作品是什么,而马舍雷认为科学的文学批评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而且还提出了...  

评分

本书又是一部相见恨晚的著作。许许多多我主修文学时的困惑这本书都给出了极好的答案,也让我真的知道了阿姆的文学研究课程设计有多上心,一门12周的小课硬是挤进了20世纪近乎所有的文学范式转换,我还要再拉踩一下英国的英语系,以新审美主义为掩护搞原教旨的新批评还魂,真的...  

评分

本书又是一部相见恨晚的著作。许许多多我主修文学时的困惑这本书都给出了极好的答案,也让我真的知道了阿姆的文学研究课程设计有多上心,一门12周的小课硬是挤进了20世纪近乎所有的文学范式转换,我还要再拉踩一下英国的英语系,以新审美主义为掩护搞原教旨的新批评还魂,真的...  

评分

本书又是一部相见恨晚的著作。许许多多我主修文学时的困惑这本书都给出了极好的答案,也让我真的知道了阿姆的文学研究课程设计有多上心,一门12周的小课硬是挤进了20世纪近乎所有的文学范式转换,我还要再拉踩一下英国的英语系,以新审美主义为掩护搞原教旨的新批评还魂,真的...  

评分

沿着瑞恰慈所开辟的唯物主义审美道路,整合批评、美学与左翼政治立场(唯物主义实践),成为“想获得介于真理与主体性之间的东西的人”。观点看似激进,实则非常中庸。通俗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文学研究者既要靠文学产业维持生计,又不能丢了自己文人的身份吧。 作者或许想说明,...  

用户评价

评分

约瑟夫·诺思敏锐尖利、野心勃勃的理论著作,书的副题为“一部政治简史”,显然,试图颠覆二十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的既有秩序。该书的政治性,指向对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转向的批判。在新自由主义陷入危机之时,当下的文学批评是时候从高校学术体制下的“学问家”的研究中解放出来了,重新解放自身体制的潜能,积极寻找历史主义文化研究范式的替代品,回到文本和审美,开掘出新的感受力、主体性和体验能力,即新的政治。

评分

这本“文学理论”的发展动向研究,看得我实在是不舒服!还是怪我没有涉猎政治思想史,满篇的左右翼看得我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到了书的末尾,作者也没有直接说明他所希望的“唯物主义审美性”的文学批评方法是什么样子的!

评分

1、并不能苟同对威廉斯的批判,跟印象中的阅读记忆出入很大。从现有的引证来看,好像有点过度阐释了。2、对唯物主义美学的呼唤,对审美教育功能的推崇,培养感受力来建构新主体,改变现实政治。需要读阿多诺。(不过文学研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是已经参与到建构现实的过程中了。)3、当下文学研究的情动转向,情感就是政治,政治就是情感。4、虽然对文学研究发展脉络的再阐释,并不能完全苟同,但确实能激发再思考。

评分

问题提得振聋发聩,但回答不了了之,读完还是不明白唯物主义的审美到底是啥样的。

评分

“范式”更替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史。瑞恰慈以审美唯物论为基础提出了文本细读和实用批评的方法,这带有左翼自由主义的倾向,而这一方法后被美国新批评与英国利维斯派采纳,而其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却被替换为唯心主义,审美价值的判断由读者转移到文本本身。到七十年代,历史主义和语境主义兴起,审美范畴被抛弃,文学批评的方法成为文化分析的工具,“学术派”逐渐取代“批评派”,学术研究高度去政治化,不再介入到社会生活中。在这背景下,作者总结了六种可能超越现有范式的趋势,强调审美与形式,感觉与情感,文学批评的公共智能和治疗作用。 不是行内人,内容只是看个热闹,但思路很有启发,从学科建设与政治的演变看待理论与方法的变动,归根结底,这不还是一种历史主义和语境主义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