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莱比锡Philipp reclam Jun. 出版社1981年德文版译出。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可以说是黑格尔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将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体系清楚地分别开来,费希特的对立统一与谢林的绝对同一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谢林估计也是读了黑格尔这本书才明白自己与费希特体系之间的区别。费希特其实并非完全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只关注主观的主体-客体问题,他晚年的知识学一直在修改这一问题的说法,可惜黑格尔没有看到。
评分窝……终于……有一本……看完的……黑格尔……惹……#明明可以说人话偏要说黑话
评分黑格尔在此展现出了其独到的眼光,揭示出费希特与谢林的不同之处。就两者追求整体的一面,他们是相同的。然而,他们走向整体的路径是不同的,费希特的“自我”是一种主观的主体-客体的统一,而谢林的“绝对”则是一种客观的主体-客体的统一。 黑格尔对两人的两种路径都持有批评的态度。他们都将绝对物设置于实存形式之中。当他们设置主体时,不可避免地同时设置客体。反之亦然。费希特和谢林分别以消除客体和主体的方式,将绝对物设置于一种实存形式之中,这与“绝对”一词所要求的无限性相悖。因此,黑格尔认为绝对物需要将自己设置于二重形式之中。 我认为知性与理性的关系是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为了克服上述问题,需要一种真正的理性,弥合知性导致的戕害生命的分裂,从而与绝对物相联系,形成“大全”。或许这就是黑格尔在后续著作中的工作吧。
评分这才是黑格尔辩证大法的神作:An-sich <--> Anderssein --> An-und-für-sich (Aufhebung),千万别跟费希特的对立统一论弄混淆了。 只可惜历史不争气,黑格尔辩证的历史螺旋上升大义还是得靠信仰。。。
评分#浪漫主义的各种概念重新阐释。对应着价值的重新定义。都是为了拯救哲学的关于思维的反思特性中看到思维的直觉性质的保障从而转化为经验的不可能,从而所做的多元化的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