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学研究方法

论法学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瑞华
出品人:
页数:256
译者:
出版时间:2009-5-1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5167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法学
  • 方法论
  • 陈瑞华
  • 论文写作
  • 研究方法
  • 法律
  •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 法理学
  • 法学研究方法
  • 法律研究
  • 学术方法
  • 法律理论
  • 法学方法论
  • 文献分析
  • 实证研究
  • 案例分析
  • 法学思维
  • 研究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论法学研究方法》是一部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记录了笔者八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所思所想。《论法学研究方法》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做研究”、“如何写文章”的问题,全书主要包括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等内容。

作者简介

陈瑞华,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基础理论等。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6);《看得见的正义》(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7)。

目录信息

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
附录一 穿过经验事实的迷雾
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
附录二 陈瑞华教授书房散记
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
附录三 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
如何进行原创性法学研究
附录四 如何研究法律问题
第三条道路——连接经验与理论的法学研究方法
附录五 惊心动魄的跳跃
刑事诉讼法学的范式与方法问题
附录六 法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关于陈老师的这本书,确实如上面那位朋友讲的,重复的内容太多了。这本书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在后面几个部分反复提到。因为后面有3篇是陈老师2006年到2008年三年在北京大学做的同一题目“法学前沿”的讲座,内容上大同小异。其实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在前两个部分里面了,不...  

评分

在上过北大法学院老师的课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让我觉得最为精彩的就是陈瑞华老师的课程(这样说,实在对不起其他老师了,你们的课程也是受益匪浅呀)。陈老师给我们上过两门课,一门是刑事诉讼法,一门是讲授法学论文写作。陈老师上课从不用PPT,依然仿佛旧时的良工艺匠一...  

评分

在上过北大法学院老师的课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让我觉得最为精彩的就是陈瑞华老师的课程(这样说,实在对不起其他老师了,你们的课程也是受益匪浅呀)。陈老师给我们上过两门课,一门是刑事诉讼法,一门是讲授法学论文写作。陈老师上课从不用PPT,依然仿佛旧时的良工艺匠一...  

评分

http://hi.baidu.com/书评天下 中国论文不少,文抄公也不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每期中心期刊的文章,乃至一部门、一系统之政研参考,都可称得上论文。然而从现实看来,写得好的不多,写得出彩的更少,同样是这些内容,开始时谦虚点或者心虚点,叫“浅谈”、叫“初探”,过...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刑诉视角切入的法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数篇访谈或者演讲稿,虽然重复度比较高,但每个观点都是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实践和反省试错的凝萃。

评分

内容重复太多了。写得很诚恳,也很有启发。不过我相信5年之后的今天,陈教授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吧。

评分

反复强调的问题意识对自己很受益。主要缺陷有两个:作者对社会科学方法的认识较为浅薄;如其他读者所言书中的自我重复较为严重。

评分

法学研究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推进法制改革、立法完善,而应当是提出概念,推进理论的发展,其终极目标是发现、认识真理。因此,学术研究应当源于法制(经验事实),又高于法制。陈教授提出,当学科的领头人立志成为某某法学之父,而不是某某法之父的时候,这门学科才是真正的有希望了。陈教授提出了“第三条道路”。按照笔者的理解,这条路意味着对外国经验和中国实践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许许多多问题、现象中去总结、归纳,提出新的理论来,这样的理论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的进步,也才是中国学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应该负起的责任。

评分

反复强调的问题意识对自己很受益。主要缺陷有两个:作者对社会科学方法的认识较为浅薄;如其他读者所言书中的自我重复较为严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