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Allingham 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于爱丁堡大学先后攻读自然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之后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研究旨趣为经济理论、分析哲学和政治理论的交叉内容,已出版著作包括《平衡与失衡》、《总体平衡》、《价值》、《无意识契约》、《市场理论》、《套利》、《理性选择》等。业余喜好赛马。
本书探讨了各种情境下的理性选择行为:与谁共度余生(确定状态下的选择);是否接受一次死亡率为25%的手术,在面临恐怖袭击之虞时是否搭乘飞机(不确定状态下的选择,前者概率已知,后者概率未知);以何种形式管理个人财产(特殊情形的不确定状态,涉及金钱);一个国家在得知其他国家同样踌躇于是否扩张核能力时,它自己该作何选择(战略选择);选举活动中“简单多数原则”与比例代表制各自的相对优势(集体选择)。
此书的问题不在于讲的浅显,而是对不同的受众都不太合适。 对有些专业基础的中高级读者,有些部分觉得浅显太过。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很多地方又写得不够通透易知,很多细节跳跃度比较大。需要耐心的读者,自己演算推理,走一遍稍长的逻辑链条。而这部分比例较大,尤其3,4章...
评分序言 汪丁丁 这本小册子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极简”系列丛书的一种,极简明,且尽力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遵循这一主旨,它的中译本序,也应极简,例如,五百字。 选择,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性质之一。极端而言,即便是无意识的行为,只要表现出多样性,就可视为是“选择”的结...
评分一些朋友抱怨作者举重过于“若轻”,没有把关键点说透,还有些朋友(可能是数学思维比较强的),觉得应该多些公式推导,帮助厘清文字。 我想这些朋友把这本小书看得过于严肃,完全当作学术读物了。事实上,它不是,连入门级导读都算不上。看看牛津出版社对这套书的总体定位吧...
评分有的人觉得这书写得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 有的人从这书里只看到了概念和例子的罗列,只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他们很不满。 有的人认为“选择理论”是经济学最深奥的一部分内容,是一切经济现象的根源,是数学模型强有力的体现,是所有人日常行为的基础。如此深奥...
评分每每涉及选择菜单里选项的时候,原文都会用不同字母开头的事物进行区分,译过来就没有效果了。一点点小不便~
很有意思的问题
评分通识读本容易吃力不讨好,对于专业读者显业余,对于业余又过于晦涩。对我来说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在某些地方需要停下来稍微多想想,最后一章也比较有启发。“如果真的无法做到人际间的效用比较,那么我认为在理性伦理学方面著书立说就毫无意义。”将伦理学某些原则细化,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的确能够发现一些单从思辨角度难以觉察到的问题。以及这本书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伦理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虑我们如何过一个好的生活,那么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能有什么实际用处?(当然可以辩解说,它能够将问题明晰或者解决形而上学的意义问题,这也是效用之一了。)
评分为“选择”这件事建立了一个框架,一种是用概率统计来的方法来确定选择依据,一种是用博弈论的方法来确定,但是书只在建立框架,目标人群应该是高中生,只有框架没有内容。会做出好的选择的人,应该是生活中的活跃份子,丰富多彩的选择场合历练了选择能力,而不是看这些书的人,因为这些书籍得到的结论还远远不能贴近现实,好比现实中要处理一件棘手的事,理论的书籍告诉你:要有长远目光,要眼明手快,要留心他人的见解,但如何就具体的事有“长远目光,眼明手快?”却无法解决。。。。都是浮在实际如何处理这件事一百米以上的空中的浮云而已。。。
评分为“选择”这件事建立了一个框架,一种是用概率统计来的方法来确定选择依据,一种是用博弈论的方法来确定,但是书只在建立框架,目标人群应该是高中生,只有框架没有内容。会做出好的选择的人,应该是生活中的活跃份子,丰富多彩的选择场合历练了选择能力,而不是看这些书的人,因为这些书籍得到的结论还远远不能贴近现实,好比现实中要处理一件棘手的事,理论的书籍告诉你:要有长远目光,要眼明手快,要留心他人的见解,但如何就具体的事有“长远目光,眼明手快?”却无法解决。。。。都是浮在实际如何处理这件事一百米以上的空中的浮云而已。。。
评分行为的本原是选择,而选择的本质是欲望和推理……没有智力和性格的结合,好或坏的行为也就不可能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