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是穆西尔的处女作,发表于1906年,为作者在大学撰写哲学博士论文期间所写,先后遭到多家出版社拒绝,最后Rowohlt接受了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誉为第一部带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色的小说。不过,独具特色的穆西尔式精神探索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他精细地分析了青少年发育成长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穆西尔非常神奇地预测到日后被印证的事实——理性化的现代社会走向专制与暴力的必然性,以及制度对个人的压制。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作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之一,生长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十七岁进维也纳军事技术学院,一九○三年进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数学和物理;一九○六年出版长篇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获得好评;一九○八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放弃在大学任教机会选择了作家的职业,后又出版短篇小说集《协会》、《三个女人》以及剧本《醉心的人们》等。一九三○年出版潜心十年创作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一九三三年又出版了第二卷。希特勒上台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一九三六年因中风险些丧命,由于疾病缠身,终未完成这部巨著。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五日,穆齐尔在瑞士日内瓦的寓所溘然长逝。穆齐尔生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没有个性的人》的重新出版,他才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掀起穆齐尔热,人们把他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
题外话1:读的时候确实有想到过《三重门》。 联想的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描写十几岁的年轻人的想法。 一经对比联想,本来觉得《三重门》挫,如今这挫显得愈发挫了起来。 当然,这只是乱想,两者本身没有可比性,因为比的是作者的年龄,以及思想深度。。。 题外话2:托乐思读康...
评分穆齐尔一度在西方掀起过热潮,但即使在最热的时候,他也显得十分孤单。虽然将他与卡夫卡、乔伊斯以及普鲁斯特并列,但与后三者相比,他似乎一直游离在外围。在中国,他更是读者寥寥,我对他的全部印象来自于米兰·昆德拉的一段评价和那本著名但尚未拜读的《没有个性的人》。在1...
评分1.实际上这本书出版一年后就再版了四次,已经是畅销书了。作者穆齐尔也受此鼓舞放弃了大学教学的机会决心当职业作家。后来的“冷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个性的人》迟迟没能写完。所以作为一个“被重新发掘的作家”, 穆齐尔又是一个被过度放大的例子。绝大多数名著首先还是...
评分薄薄一本小书 区区182页 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穆齐尔 先随意摘抄一小节本书的段落让大家体会一下: P142 “因为这种真正打动了他们自己的兴趣在他们那里仅只集中在灵魂的、精神的成长上面,或者也就是某种无论怎样称呼都会不时地通过隐藏在一本书的字里行间的或是挂在一张画的双唇...
虽然好像觉得自己的造诣并没有达到能畅读这本书的境界,但不得不说这个译本真的很不错,散文式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很舒服,探讨的哲学宗教精神也值得细琢,四个学生的冲突凸显社会矛盾blablabla........但想想啊,其实就是解读犯罪心理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哲学故事。
评分很艰涩,不是读一次就能领会。
评分半叙事半散文的文体一点也不杂乱,先锋性好强,读完好想拜读穆齐尔的那本《没有个性的人》
评分似乎德语系作家普遍对心灵和欲望有着惊人的深入体察。翻得不错。
评分十九世纪清新幻想青春伤痛小说,隐隐透出一丝幽默,笑到绝倒『写成这样不容易啊,敢再破烂点么?顺:译者,校对不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