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荣获1995年度列文森图书奖的优秀史学著作,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剖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_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本书主人公在种种激荡中的传奇经历和遇刺遭际,还有助于探究国民革命失败及此后的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
对于做民国历史的人,20年代是不敢碰的,只因风云变幻的太突然,各种势力过于错综复杂了。20年代的故事就没有简单的故事,或者简单的故事就不属于20年代。血路就是以沈定一的个人经历来渗透这一段乱世的历史。从辛亥后孙与各派的角逐,得意与失意,到五四的宽容并包,发动工农...
评分对于做民国历史的人,20年代是不敢碰的,只因风云变幻的太突然,各种势力过于错综复杂了。20年代的故事就没有简单的故事,或者简单的故事就不属于20年代。血路就是以沈定一的个人经历来渗透这一段乱世的历史。从辛亥后孙与各派的角逐,得意与失意,到五四的宽容并包,发动工农...
评分书籍是2010年版本,读书过程中发现几个常识错误,不知道是译者还是著者的错误,尚待考证原文。 1.p155,言及沈定一于是年8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但检索所致,该年,1924年,于广州召开的是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的是国民党融共问题。而国民党“二大”于1926年1月于广...
评分 评分对于做民国历史的人,20年代是不敢碰的,只因风云变幻的太突然,各种势力过于错综复杂了。20年代的故事就没有简单的故事,或者简单的故事就不属于20年代。血路就是以沈定一的个人经历来渗透这一段乱世的历史。从辛亥后孙与各派的角逐,得意与失意,到五四的宽容并包,发动工农...
只留第一章和倒数第二章像古典推理,加上中间章节像社会派推理。
评分硕士论文水平,问题很多,比如生硬的将沈定一的最后十二年经历塞入与社会身份这一理论框架中,这一理论更加适合就事论事,并不适用于这种浮光掠影的传记式写作;文献来源单一,既然讲社会网络,却严重缺乏国共、军阀地主等对立面的史料,又如何能看出身份的变迁对沈定一经历之影响;先入为主,毫无横向对比,也无深入分析,动辄拿革命反噬自身,中国重名传统等论断循环论证;立场毫不客观,沈定一在李成虎、宣中华、孔继荣等案件中的责任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简单推断其不知情,全然把一个理想主义和暴躁世故并存的中年人当成了健忘易欺的老糊涂,更不必说一旦不能解释沈定一的沉浮就拿其多病来为理由来为资料的不足开脱。评三星是因为一方面对20年代国民党基层组织在江浙地区的变迁有详细的介绍,另一方面作者在生搬社会网络理论时列出的参考书蛮有价值
评分只看第一章和结论就比较好。作为传记来读很乏味。有几个问题可以关注,第一,提出了亚文化圈“界”在民初的作用。第二,提出关系网络的作用,而私人关系重于同乡,更重于共同经历。第三,提出促成历史运动的是偶然因素,而非大的背景。
评分硕士论文水平,问题很多,比如生硬的将沈定一的最后十二年经历塞入与社会身份这一理论框架中,这一理论更加适合就事论事,并不适用于这种浮光掠影的传记式写作;文献来源单一,既然讲社会网络,却严重缺乏国共、军阀地主等对立面的史料,又如何能看出身份的变迁对沈定一经历之影响;先入为主,毫无横向对比,也无深入分析,动辄拿革命反噬自身,中国重名传统等论断循环论证;立场毫不客观,沈定一在李成虎、宣中华、孔继荣等案件中的责任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简单推断其不知情,全然把一个理想主义和暴躁世故并存的中年人当成了健忘易欺的老糊涂,更不必说一旦不能解释沈定一的沉浮就拿其多病来为理由来为资料的不足开脱。评三星是因为一方面对20年代国民党基层组织在江浙地区的变迁有详细的介绍,另一方面作者在生搬社会网络理论时列出的参考书蛮有价值
评分简直就是推理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