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谢奇•乌塞(Paolo Cherchi Usai),现任荷兰Haghefilm Foundation 总监,曾任澳大利亚国家视听资料馆馆长、美国乔治?伊斯曼影像博物馆电影部门高级馆员、罗彻斯特大学电影学副教授,杰弗瑞?塞茨尼克电影保护学校校长。曾与人共同创办波尔德诺默片影展及国际早期电影研究促进会(DOMITOR);他同时是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预备成员和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其著作有《无声电影导论》(Silent Cinema: An Introduction , 英国电影学院出版,2000)等。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电影史与电影哲学论著。它以储存电影的介质(胶片、光盘、数字技术)等为线索,大声疾呼:“电影,正在死亡!”但与这个略显夸张的呼喊想比,本书更深层的用意在于,让我们重新思考电影作为一种活动影像,它的本质为何,它存在的条件为何,它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为何。
恰逢电影资料馆在放映《盘丝洞》,从挪威千里迢迢回到大陆的拷贝着实让人充满期待;再加上之前《神女》拷贝在欧洲损毁的新闻,电影修复与保护的话题算不上热门也是逐渐突显。 《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一本薄的一个下午翻完的小书。每一小章节配有胶片时代...
评分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否会致使胶片电影的死亡?这一问题到现在或许依旧没有答案。 的确,而今大众眼中的电影大多是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呈现,但是在电影界依旧不乏对胶片电影钟情而执着之人,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就是一个例子。在胶片电影淡出大众视线多年甚至于人们几乎已经...
评分去年十一月读完这本书到今天,我无数次在讨论、闲聊中提起相关片段。 如同书中所言,营销专家们永远是热衷于电影的,即便他们理解不了电影的价值,他们至少很清楚,“电影是用来卖大钱”的,于是有了商业片。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只有商业片了。 有数以千计的电影并未得到应有的...
评分恰逢电影资料馆在放映《盘丝洞》,从挪威千里迢迢回到大陆的拷贝着实让人充满期待;再加上之前《神女》拷贝在欧洲损毁的新闻,电影修复与保护的话题算不上热门也是逐渐突显。 《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一本薄的一个下午翻完的小书。每一小章节配有胶片时代...
评分去年十一月读完这本书到今天,我无数次在讨论、闲聊中提起相关片段。 如同书中所言,营销专家们永远是热衷于电影的,即便他们理解不了电影的价值,他们至少很清楚,“电影是用来卖大钱”的,于是有了商业片。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只有商业片了。 有数以千计的电影并未得到应有的...
书后那个“致出版者审稿报告”最好看,有了共鸣:您这样的忧思在当下看似当务之急,但仔细想想,有何必要呢?自原始人有了岩画开始,多少绘画作品消失毁灭?多少雕塑艺术毁灭?多少文稿没有发表、即使发表也无据可查?唯独你电影担心不能一一保存、源远流长?只因为电影这门艺术的载体特性吗,依靠技术而生,也因技术而毁,这是它本身的属性,也是先天的命运,就像人生下来就不会飞,人只能在大地上自生自灭,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性,打消对“永恒”的妄求吧
评分电影是关于活动影像毁灭的艺术
评分历史上被焚烧的书或稿不知有几多,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它们被某种意志决定不能流传于后世,从文化的想象角度讲,能够遍历人类所有的经验而无碍,自然是乌托邦似的,电影像雕刻或画等其他的艺术品一样,作为观念与物质的综合体,它最终没办法脱离为其所保存的载体而存活,元理论的快感在于本体论的诱惑。
评分换个角度阅读电影
评分个人认为最后“致出版者的审稿报告”是全书的重点,两颗星星给审稿报告。“也许应该告诉您的作者,如此傲慢的用这么多细节阐述我们在电影保存方面的失败,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绘画、文章、雕塑等等艺术品,只有经典中的经典才能留存下来,更多的是无人问津,消失在历史中,就连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一样。作者妄图对于每一卷胶卷和每一部影片的保护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它们确实存在过,但全部保护只是妄想——地球上每一个人也都真实的存在过,难道我们也要为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完完全全的资料库使之留存下来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