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一九二二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至今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一九二七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一九四三年结集出版的《四首四重奏》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一九六五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艾略特被称为“世界诗歌漫长历史中一个新阶段的带领人”,是英语诗歌界“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本书全面收录了T·S·艾略特的诗歌。他在诗歌中通过用典暗示、启发读者,含蓄而且深刻地表达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看法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部长诗正是表达的极度抽离,形式的变幻莫测,语言本身不再为表达意义而排列,而是为了表现一种荒芜的精神状态。 画面和人物常常跳跃。出现陌生的历史人物 。用过去的人物、故事,或者某些名著的桥段,拼接缝合出自己要表达的图示。 “两性诗”:挥之不去的婚姻阴影 《荒原》...
评分T•S•艾略特(1888—1965)曾经将自己概括为“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国教高教会派”,这三个标签鲜明响亮,无需解释就知道他在宣扬一种高调的保守主义。这个保守主义的根源又在于他过于苛刻的“确定论”,他的自我意识过于诚实,不会不经思索...
评分T•S•艾略特(1888—1965)曾经将自己概括为“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国教高教会派”,这三个标签鲜明响亮,无需解释就知道他在宣扬一种高调的保守主义。这个保守主义的根源又在于他过于苛刻的“确定论”,他的自我意识过于诚实,不会不经思索...
评分 评分放下喜欢的一些片段,是片段不是整诗 个人觉得,读原版还是会觉得有爱一些 “He who was living is now dead We who were living are now dying With a little patience ”最喜欢的一句;弱弱滴推荐下 结尾的最后一句是抽出来的,因为发现是引用了《恶之花》--致读者中...
我会告你说我看不懂荒原嘛~!
评分似乎在艾略特筆下,美和慾常是原罪和懲罰,如今評論界給出的詩歌審美意義其實根本源自艾略特對一戰後現代文明的審醜;在這樣的出發點上看,倒是替艾本人與全人類都無法共情這一事實感到些許惋惜
评分There's no doubt T.S.Eliot is extremely well-read. But the poem is simply impossible to read,experimental...I don't like pushing the boundaries to be honest. I don't like what I cannot decipher.
评分我们在别人的痛苦中,比在自己的痛苦中体会的更深。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去被行动的潮流所掩盖,而别人的痛苦是一种经验,不会被今后的事件限制,耗损。人会改变,而且笑容满面,然而这痛苦不会改变。时间这破坏者也是时间这保存者。
评分晚年的宗教诗看着真不舒服。不知是否先入为主的缘故,觉得他最好的诗还是《空心人》。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译者的导言写得挺全面挺出彩,“客观对应物”的艺术理念也很受用,如果不是出于宗教角度来解释就更好了。具体翻译感觉还是不太对,估计是因为语言文化本身的隔阂所致,至少在个人读过的中译英诗歌集中,这系列艾略特文集感觉上还算是蛮优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