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温•J.丁格尔(Edwin J.Dingle,1881—1972),中文名丁乐梅,出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1884年来到中国,在华生活多年,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与了解,特别注意将中国的情况介绍给西方世界。
辛亥革命爆发时,作为上海《大陆报》的记者,丁格尔就住在汉口。他还是革命军领导人黎元洪的私人朋友。整个战争期间,他一直在汉口,目睹了革命发生初期的种种情况。南北和谈在上海举行时,他又去了上海、南京,接触过袁世凯的幕僚。他利用独特的身份,穿梭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探寻政治幕后的消息,撰写了大量独家新闻。除此书外,他还著有《徒步穿越中国》、《我在西藏的生活》等著作。
该书英文原版出版的时间距辛亥革命爆发不到半年,旨在介绍1911年10月发生在中国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那段人所共知的革命历史。作者是一个外国人,对时局的实地观察真切而又准确。本书内容包括了武昌起义、南北双方在武汉的激烈争夺、上海和平会议、民国建立等重要事件,以及许多重要人物,书中有70余幅当时拍摄的照片,更增加了读者的现场感。全书既有作者本人对辛亥革命一些重要当事人的采访,又有作者对时局的观察与深层思考,同时,也对辛亥革命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层次的分析,更像是介于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之间的 “深度报道”。在本书的讲述过程中,有着大量有价值的东西,涉及关乎中国革命主义的新信息以及导致目前风起云涌的革命高潮的一些重大事件。
你曾经注意到一个中国人在一般情况下损坏或者彻底破坏东西的速度吗?无论是在工厂里的技工,还是厨房里的厨师,抑或是在房子周围的男孩子,或者园丁、船夫、补锅匠或水手等,无法否认的是,中国人在破坏艺术乃至把一些东西彻底搞得不成样子方面,都是行家里手。人们不只在...
评分这本书翻译的并不轻松。首先是历史典故的引证问题,原作者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知识的广博,书中出现的大量史事,都被运用穿插那么得恰到好处,使得这本书并非只是一部观察记录。翻译作品为保持作者原意,在这个方面都尽可能做了认真的注释。其次,该书还利用权威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翻译的并不轻松。首先是历史典故的引证问题,原作者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知识的广博,书中出现的大量史事,都被运用穿插那么得恰到好处,使得这本书并非只是一部观察记录。翻译作品为保持作者原意,在这个方面都尽可能做了认真的注释。其次,该书还利用权威工具书,...
评分你曾经注意到一个中国人在一般情况下损坏或者彻底破坏东西的速度吗?无论是在工厂里的技工,还是厨房里的厨师,抑或是在房子周围的男孩子,或者园丁、船夫、补锅匠或水手等,无法否认的是,中国人在破坏艺术乃至把一些东西彻底搞得不成样子方面,都是行家里手。人们不只在...
评分外国人眼中的1911——1912,从武昌起义的枪声与炮火中开始,到宣统帝退位与共和国成立。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城头变换了大王旗。身处20世纪的第一个辛亥年里的人们,无论是革命和被革命的,无论是吃瓜的和打酱油的,何曾想到之后的历史会更加纷纷扰扰、脚下的土地会更加坎坎坷坷...
记者记录的是深入细节的历史,而此视角与一般记叙和评论性质的书籍是不同的。
评分所谓眼见为实,当一帮人自以为是的胡编历史的时候,当年这些亲历了辛亥革命以及大大小小战争的人们的记录才应该是我们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佐证。
评分记者记录的是深入细节的历史,而此视角与一般记叙和评论性质的书籍是不同的。
评分首先,翻译很差,很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其次,观点跑偏,西方人视角总是get不到点上;第三,部分观点一百年后的今天来看,竟然切中历史,着实有些小惊喜。总体来说,除非刻意研究武昌起义这段历史,否则不推荐阅读。
评分首先,翻译很差,很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其次,观点跑偏,西方人视角总是get不到点上;第三,部分观点一百年后的今天来看,竟然切中历史,着实有些小惊喜。总体来说,除非刻意研究武昌起义这段历史,否则不推荐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