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不列颠学会会员。192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先后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经济学人》杂志编辑,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日内瓦大学等知名学府,教授比较文学课程。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并提出了重要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斯坦纳著作等身,主要作品包括:《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马丁·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等。2007年,获得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乔治·斯坦纳
出品人:启真馆
页数:347
译者:严忠志
出版时间:2011-10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8087117
丛书系列: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
图书标签: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托尔斯泰 
  • 俄国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评论 
  • 文学研究 
  • 文学 
  • 斯坦纳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发表于1960年,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本书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作者着重分析指出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化的机会。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作为一本学术性很强的文论,出乎意料地很好读。作者出色的文笔和深入浅出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当然,译者流畅通顺的译笔也同样功不可没。 托翁和陀总作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两座奇观,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自从首次创造性地将两人进行对比研究,相...

评分

尼采说,“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才如此重他,崇拜他。” 一、黑夜到底给予了什么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时间通常是在夜晚,他七点半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五点。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在黑夜工作,可以免受外在事物的打扰。作家在黑夜写作...  

评分

尼采说,“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才如此重他,崇拜他。” 一、黑夜到底给予了什么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时间通常是在夜晚,他七点半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五点。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在黑夜工作,可以免受外在事物的打扰。作家在黑夜写作...  

评分

尼采说,“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才如此重他,崇拜他。” 一、黑夜到底给予了什么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时间通常是在夜晚,他七点半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五点。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在黑夜工作,可以免受外在事物的打扰。作家在黑夜写作...  

评分

尼采说,“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才如此重他,崇拜他。” 一、黑夜到底给予了什么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时间通常是在夜晚,他七点半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五点。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在黑夜工作,可以免受外在事物的打扰。作家在黑夜写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全书花费大量篇幅论证托氏承继荷马的史诗性创作与陀氏的戏剧性创作特点。第一章以极其宽广的视野对比俄、美与欧洲文学,展示前者如何在继承后者的情况下以自身特色后来居上,堪称大手笔。在分别探讨托、陀的二、三章,分析两人尤其是陀氏与西欧文学传统关系的部分值得注意与细究,这一部分的影响方面列举了哥特、弑父-虐童、地下人、双重人格等传统。第四章阐述前面分析的形式与技巧背后的“信念和神话”,探讨形式如何影响了信念的塑造,探讨两者间如何不可分割、互相影响,并以对后者的细致分析来论证第一章已出现的全书的重要论点:托、陀的作品凭借其与欧洲小说久已佚失的宗教性传统的关系所展现的严肃性与深刻的形而上学品质而成为顶尖之作。《包法利夫人》屡次成为靶心。对战与和、安娜、群魔的细读及全书最后两人对比的大段总结是最为精彩之处。

评分

以文本、史料和评述为基础,分析了托和陀小说各自的艺术特征:史诗性和戏剧性(对象或行为的整体性),进而论证了两位同具宗教热情的作家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托是世俗的、异教徒式的信仰,崇尚理性的力量,相信人可以行上帝之道,渴望在尘世建立天国;陀是精神化的、超验的、意识不绝的,在真理与基督之间永远选择基督,不弃绝灵魂因自由意志遭受的折磨,并将其视为神启的通道。斯坦纳最后用宗教大法官的寓言,清晰地展现了两者对生活真实的不同把握,这种把握不仅有历史的预言性,也是我们每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因为上帝的问题最终是我们如何成为人的问题。作者论证条分缕析又入木三分,洞见及对洞见的连接不断,偶尔情不自禁的独断和翻译的滞涩可以接受。

评分

鼎尝一脔。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进行双线批评的尝试,自然不是斯坦纳的初创,依托于托氏与史诗、陀翁和史诗之间相接续的文学命题,从小说形式上的结构和技巧角度重头设问,又另闢一章,剖析二人形而上的宗教感,而本体仍然不脱小说本身(从他对托尔斯泰哲学渗透后对叙事和角色造成的阻碍可以看出),最终造就的便是末节那样丰满多姿的论断,也验证着“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的启句。斯坦纳从不会卖弄玄虚,或许也不会提供给什么现成的箴言,但文字中颤抖的思想和感受,足以成就一部杰作。我们这个时代丝毫不缺概念工具和分析手段,但这种睿智的见解和卓识,除了自身又该往哪里求呢?真想继续我已搁浅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补完计划……

评分

这是一本谈论两位大家的大家作品,值得与众分享。顺便提下,翻译翻得非常不错。

评分

这家伙究竟是有多博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