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1971年出生,河北威县人。《财经》杂志主笔。已出版有《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争锋: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问题》、《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共和国部长访谈录》、《我与八十年代》等,其中《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
慈禧是晚清的功臣还是罪人? 袁伟时 vs 周有光
《钦定宪法大纲》是否只是一纸空文? 萧功秦 vs 杨天石
辛亥革命是否只是纯粹的偶然事件? 李泽厚 vs 章开沅
辛亥百年是否能作为今日镜鉴? 雷 颐 vs 朱维铮
周有光题赠刘香成《壹玖壹壹》:
1911年是中国走向现代的第一步。虽然事实上的皇帝不断出现,可是皇帝的名义谁都不敢用了。我们希望中国再向前走一步,既没有皇帝的名义,也没有了事实上的皇帝。
李泽厚:
梁启超是为了改良而讲革命,我讲告别革命是为了能够慢慢改良,中国太难改变了 ,就像鲁迅讲的,“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你声称要把屋子拆了,最后人家才同意你开个窗户。
金耀基:
阅读这本《告别皇帝的中国》,更会深信中国今后必须拨开“不断革命”、“继续革命”的思想迷雾,在经济改革与现代化之后,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实践自我改革,寻求一条建造中国现代政治文明、长治久安的道路。
本书由马国川先生围绕“辛亥百年”的主题,对海内外十二位著名学者进行访谈的采访稿组成。
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 未来历史走向。
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读者通过阅读这场论辩,必能对辛亥百年的整体认识大有增益,同时享受一道丰厚的思想盛宴。
我手里这本书是个pdf版,其实是好几年前看了一半,然而到了今年才从头一口气看完。 这些年,对晚清民国的兴趣,其实完全源于一个对当今非常不满,又有志于研究这段历史的朋友。 本来相对各家的看法有个总结,但是看了豆瓣的评论,总结的比我的好,就不再多说。12位接受访谈者,...
评分2011年出版界迎来了一个主题:辛亥革命百年。辛亥研究的专著一时纷纷出现在书市,现在这个出版盛事已经渐落帷幕,然而百年之后反思辛亥史事,其意义远非一场出版现象所能涵盖。辛亥早已过去,当代中国有更远的路要走。读者、学界,人们都有一种感觉,辛亥还远没有说完、说清楚...
评分 评分今年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北京《财经》杂志的马国川记者为了进行一次非同寻常的纪念活动,不辞辛劳,采访了大陆、台湾和海外的十二位著名学者。大陆的是周有光、章开沅、李泽厚、袁伟时、杨天石、朱维铮、萧功秦、雷颐和高全喜;台湾的是许倬云;海外的是余英时和刘香...
评分看的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繁体版,名为《没有皇帝的中国》。书成于2011年,有一副标“辛亥百年访谈录”,马国川采访了朱维铮、李泽厚、章开沅、袁伟时、雷颐、周有光、杨天石、萧功秦、许倬云、高全喜、余英时、刘香成12位学者,问他们对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的评价,对革命和改良...
有冕的皇帝告别了,无冕的皇帝还在呢,现在谈告别皇帝还太早了。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如果能够采访下汪晖、甘阳等人,多听几种不同的声音就更好了
评分豆娘你是傻比么 繁体版都不让哥添加
评分李泽厚的观点真有点shock到我啊。。。“慈禧如果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中国可以形成宪政政府 将没有用来革命而浪费的时间用来发展 中国的现在将更富强。这种观点好像不怎么被学术大流所接受,但纯粹的想想如果中国是宪政政府还挺有趣的~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如果能够采访下汪晖、甘阳等人,多听几种不同的声音就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