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还是一位眼界开阔、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文学批评家。本书绝对是喜欢《洛丽塔》的读者解读作者的一把钥匙。在这本集子里,纳博科夫谈及了生活、艺术、教育、政治、电影,以及其他种种近现代主题。他那些尖锐的、机智的、让人着迷的想法——从俄国大革命到“洛丽塔”的正确读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体现在这里。该书的访谈不少是围绕《洛丽塔》一书的,作者披露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纳博科夫从不人云亦云,因而在这本书中,他还本能地对名人宣战,如弗洛伊德、海明威等就不如他的法眼。纳博科夫亦是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提倡的“新批评”观念的先驱。他的“新批评”观念不时渗透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翻译家、鳞翅类昆虫学家。他的作品包括用俄文创作的小说《防守》和《天赋》;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自传体小说《说吧,记忆》;译作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英译俄)、《尤金·奥涅金》(俄译英);还有《文学讲稿》。
一直以为作家都是思维发散的,会编故事,天马行空的思考,非凡的想象力,不寻常的洞察力等等。但纳博科夫的思维更像是理工科的,严谨、精确、重逻辑。他会花时间查阅词典去找寻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所想的词语。坚持连采访稿都是要自己提前书面表达整理出来。因为不满意译者对作品...
评分纳博科夫:大师,三流作家? 1、关于《洛丽塔》: 众所周知,《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最知名的一部小说(纳也是因《洛》而著名),在现代西方物质主义社会背景下,这个事实本身无疑带有某种悲喜剧色彩。然而,针对BBC记者"变成以《洛丽塔》为标志的人你懊恼...
评分年初读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洛丽塔》,两本书在各个层面都不相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如若简化处理,可归类道德小说,而《洛丽塔》是无法进行类似简化处理的,它丰富的细节庞大的体量精彩的片段隐晦的故事,在读完小说后,让人情感复杂到无法表达。纳博科夫《独抒己见...
评分文/栗一白 别人揣测的、妄议的终究是雾里看花,只有在《致薇拉》还有《独抒己见》里,才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纳博科夫。尤其在《独抒己见》里,直接开启360度无死角高清模式,针对电视台和报刊对他的一些访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他黑别人,也勇于自黑,完胜现在的毒舌主持,只是回...
评分“我思考时像一个天才,书写时像一个优秀作家,说起话来却像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纳博科夫这样评价自己。不过,这些访谈固然不炫酷,“不善言辞”却是自谦了,很多对话都很有兴味,揭示他的创作思路和文学观念。另,文选部分那篇《对批评家的回答》,可以了解纳博科夫与埃德蒙·威尔逊的恩怨纠葛。
评分托尔斯泰的"臭大粪"和"Schadenfreude"真是要把我笑死了。我倒是觉得固执己见这个译名挺好的哈哈
评分好看
评分新译本,原来是时代文艺出版社,译为《固执己见》,从翻译上看,新译较好,从书名上看,老版较好。纳博科夫,作为小蝶研究专家,其最著名观点是追求“诗的精确”和“科学的狂喜”。
评分纳神大概是二十世纪被误解最深的作家。他从不讲金句,只关注饱含艺术天才创造力的细节。他对于其他作家的评价绝大部分是建立在充分的了解(如评博尔赫斯、乔伊斯、普希金)精微的文学鉴赏力(果戈理、托尔斯泰、贝克特)和极高的审美要求(勃洛克、霍达谢维奇、帕斯捷尔纳克)之上,绝非单纯的刻薄或毒舌,只不过他过分强硬的姿态导致其洞见很少得到真正的与耐心的领会(领会并不代表赞同,为理解能力有限者专注)。精细灵魂的数量极少,对于紧贴地面的眼睛而言,一只蝴蝶飞得越高,两翼美丽的花纹就越显模糊。书评只有一篇没有误解与偏见,但也不痛不痒,请不要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