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序 言……………………………………………………………………………………………1
導 論……………………………………………………………………………………………1
一 1920年代曆史的多麵性與復雜性……………………………………………………5
二 1920年代政治口號史研究的學術史梳理……………………………………………17
三 本書意旨、寫作思路及方法論簡析…………………………………………………25
第一章 五卅運動與1920年代國內政局………………………………………………………33
一 民族自覺的激起………………………………………………………………………34
二 內鬥與外爭……………………………………………………………………………45
三 從五四到五卅:由“思想革命”到“社會革命”…………………………………55
四 從五卅到北伐:城頭變幻大王旗……………………………………………………67
第二章 1920年代“反帝”口號的提齣及其演變脈絡………………………………………83
一 20世紀早期“帝國主義”概念在中國的傳播及演變………………………………84
二 中共早期“反帝”口號之提齣………………………………………………………103
三 國民黨對“反帝”口號之響應………………………………………………………114
四 五卅運動中“反帝”口號之普及……………………………………………………122
五 北伐開始後“反帝”口號之變異……………………………………………………134
第三章 1920年代關於“反帝”口號的論爭…………………………………………………148
一 口號與行動……………………………………………………………………………148
二 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157
三 整體與個彆……………………………………………………………………………174
四 “反帝”視野下的蘇俄因素…………………………………………………………184
第四章 1920年代“打倒軍閥”口號的曆史遭際……………………………………………200
一 “反帝”與“打倒軍閥”口號………………………………………………………201
二 “打倒軍閥”口號的策略分析………………………………………………………209
三 政黨領軍與主義治軍:國民黨人區分自身與軍閥的現實努力……………………221
四 北伐前後“打倒軍閥”口號的現實睏境……………………………………………231
第五章 “反帝”與“廢除不平等條約”口號的邏輯關聯…………………………………246
一 從“不平等條約”體係到“不平等條約”概念……………………………………246
二 五卅時期“廢除不平等條約”口號的普及…………………………………………259
三 “修約”與“廢約”口號之爭………………………………………………………271
四 五卅之後“修約”與“廢約”實踐的南北互動……………………………………280
第六章 從“赤化”到“反赤化”:軍事戰場的正麵交鋒…………………………………292
一 從國民黨改組到五卅時期:“反赤”氣氛的局部齣現……………………………293
二 李景林樹起“反赤”旗幟與國民軍是否“赤化”的爭論…………………………308
三 直、奉、魯等係軍閥聯閤與“反赤”氣氛的高漲…………………………………315
四 北伐軍攻入武漢與“反赤”局麵的逆轉……………………………………………320
五 “反赤”聲勢的最終低落……………………………………………………………331
第七章 師齣有名:“赤化”與“反赤化”在思想戰場的觀念競爭………………………341
一 中共在思想戰場的主動齣擊…………………………………………………………341
二 奉、直、皖等係的“反赤”宣傳……………………………………………………358
三 “智識階級”的“反赤”言論………………………………………………………371
第八章 社會輿論視野下的“赤化”與“反赤化”之爭……………………………………380
一 “赤化”義為何?……………………………………………………………………381
二 對“赤化”興起原因的探討…………………………………………………………386
三 對“反赤化”方式的批評……………………………………………………………391
四 社會輿論界提齣的“反赤化”之道…………………………………………………398
第九章 1920年代中國的政治口號與口號政治………………………………………………406
一 “反帝”與“反赤”口號對峙中的民族主義………………………………………406
二 “反帝”與“反赤”口號對峙中的內在悖論………………………………………418
三 1920年代中國的“口號政治”………………………………………………………430
結 語……………………………………………………………………………………………456
參考文獻…………………………………………………………………………………………460
後 記……………………………………………………………………………………………476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