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到朴学

从理学到朴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艾尔曼
出品人:
页数:217
译者:趙剛
出版时间:2012-1
价格:2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73488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学术史 
  • 历史 
  • 清代知识谱系 
  • 清代 
  • 儒学 
  • 学术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六月第一周,读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与《经学、政治和宗族》二书,写得都非常好看。以知识社会学为方法来写的书,其实都很丰富有趣。由于两书名气甚大,都知道这是知识社会学治汉学的经典,所以我这里只谈一些细微的感受。 《从理学到朴学》,最精彩的是三四五章。研究了考...  

评分

评分

这算是一本如雷贯耳的西方汉学著作了。它在讨论一个自时代的水平面上横切出来的用以纵观思想与社会变化诸面相的课题的时候,极鲜明地禀赋了汉学应有的全部优点和不足,用书中所讨论的汉学和宋学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可以说这本书在义理之学上占据了一个制高点的位置(比如运用了...  

评分

评分

2nd edition, 2001)---a preliminary note The keyword in the title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s “change”. As the preface summariz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 unified academic c...  

用户评价

评分

跟看科普入门似的……用一本书的字数告诉你一个(业界)人人皆知的结论,连我都知道的结论……很厉害。当然国内学者太多大段引述也需改进……后面的参考书目大概很适合了解一下(然而是上世纪的)海外汉学……

评分

角度扎实,手法老练,大概此时的作者也有朴学的“知识主义信念“,全书犹如札记体零散拼成的绘本,前两章内在理路的知识谱系、第三章”职业化“的社会学分析非常漂亮,四、五两章资料/交流网络的铺陈相形之下更像框架情不得已的补充。17-18世纪的内在知识革命建立得令人信服,但远不如《经学、政治与宗族》像个好故事。

评分

有些错误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系外国人的问题。另还存在一些问题。

评分

异域之眼,终究有隔。将乾嘉考据比附文艺复兴太流于表面,强调社会经济背景是海外汉学的一贯特长。对于朴学衰败的原因解释也似乎有些表面化。

评分

有些错误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系外国人的问题。另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