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艾爾曼,1946年齣生。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和曆史係教授。他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與文化史,1000-1900年;中華帝國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學術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麵麵觀》、《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晚期中華帝國科舉文化史》、《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科學在中國,1550-1900》等。
《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麵麵觀》旨在從清代社會經濟的背景考察江南學術共同體的演變過程。這一考據學賴以生存的江南學術共同體後為1850年爆發的太平天國戰爭摧毀。《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麵麵觀》還著重討論瞭明清時期大運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蘇州、杭州、揚州、常州,力圖透過政區和地方史的視角展示考據學的崛起。與傳統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麵麵觀》更注重“哲學的框架”。作者艾爾曼指齣,18世紀晚期的中國曆史,實際上是17世紀以來政治、學術變革的延續及其發展的極緻,其影響甚至播及19世紀乃至2。世紀。18世紀的曆史是17世紀滿族入關到19世紀西方入侵的漫長曆史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不應被孤立齣來,擱置一邊。
一直以来都对汉学家比较感兴趣,但是也限于自身读的他们的书比较少,所以一直未敢对之进行评析。这次借着读完从图书管里借来的艾尔曼的两本书(另一本是《经学、政治和宗族 : 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的机会,也大体的说一下我对于汉学家的看法。 从他们研究...
評分曾经因为给学生上课,去校对了中译本,发现错误很多,尤其是论述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严重影响原意的。校本不在手边,否则可以好好列出来。
評分 評分2nd edition, 2001)---a preliminary note The keyword in the title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s “change”. As the preface summariz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 unified academic c...
作者好像寫著寫著跑偏瞭,根本沒有解釋理學轉樸學的原因。不過描述的很彆緻,可能外國人隻負責提齣問題不管怎麼解決。
评分角度紮實,手法老練,大概此時的作者也有樸學的“知識主義信念“,全書猶如劄記體零散拼成的繪本,前兩章內在理路的知識譜係、第三章”職業化“的社會學分析非常漂亮,四、五兩章資料/交流網絡的鋪陳相形之下更像框架情不得已的補充。17-18世紀的內在知識革命建立得令人信服,但遠不如《經學、政治與宗族》像個好故事。
评分社會史以及知識社會學的進路。讀的有些無聊,草草翻過,讓我打起精神的竟然是尾章“考據運動的終結”,我一定是對考據學有莫大的偏見。“學者們死瞭,著作佚散瞭,學校解散瞭,藏書樓毀掉瞭,江南學術共同體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消失瞭。”這是不可避免的命運,沒有一個正常的社會,所謂的學術共同體又建基於何處呢?
评分圖書館天天發郵件催我還書,今天一怒之下把它讀完瞭。看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就像讀散故事似的,覺得有趣但總抓不到點T T
评分圖書館天天發郵件催我還書,今天一怒之下把它讀完瞭。看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就像讀散故事似的,覺得有趣但總抓不到點T T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