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虹
1957年齣生於杭州。自1977年起先後考入南京醫學院醫學係、南開大學社會學係和南京大學曆史係,並分彆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已齣版專著《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1997)、《現代社會心理學史》(北京,1993); 譯著《薩摩亞人的成年》(颱北,1990)、《社會學習理論》(颱北,1995)、《人格,文化的積澱》(長春,1989)、《社會心理學的曆史與體係》(貴州,1991) 等。另在《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曆史研究》、《社會學研究》和《讀書》等雜誌發錶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在從計劃經濟體製嚮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的過程中, 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的 農村社會經濟和廣大農民的思想、心理、行為、思維方式發生瞭哪些變化? 本書根據大量史料和實地調查 對此作瞭深入、細緻的分析,特彆是對“蘇南模式”和 “溫州模式”的比較研究, 提齣瞭許多啓人思索、令人信服的觀點。 政策製定、經濟管理或社會科學研究 諸多部門的讀者,通過本書都將對中國沿海農村社會與經濟的走勢有一個較全麵、清晰的瞭解。
――厲以寜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 對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的研究, 曆來是中外學者所關注的重大課題。 本書首次係統考察瞭近代以來尤其是1949年後, 隨著江浙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 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發生的明顯嬗變。 這無論在社會史領域還是在社會學領域, 都稱得上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研究。 本書的齣版, 填補瞭社會史研究的一項空白, 對認識中國近代社會、認識中國農村, 都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蔡少卿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哼。
评分典型的中國式的研究,雖然研究方法和自己平時學到的不太一樣,但並不其成為一個好的研究。
评分關於農民的社會心理有一些概括~
评分寫得挺對挺好的 有幸在生活中認識瞭混在北京的他們 真的很瞭不起
评分文筆不錯,流暢易讀。周將“鄉土關係”或曰“鄉土性”(即農民的定居方式,土地對農民的束縛)視為理解傳統中國農業文明最重要的要素,其重要性超過瞭血緣或地緣。周自問“為什麼土地改革以及自1949年起的一次比一次更為劇烈的革命以及極端的階級意識取代或衝擊瞭傳統的血緣關係,卻絲毫未能改變中國農民的傳統性?”(42頁)答案正是農民的定居農耕。人民公社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在農村的基層單位”(180頁),對於農村而言是總體性的,它是經濟組織,又是政治組織,是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的統一體。這一組織形態恰好和城市中的單位製形成對應。但是對人民公社(尤其是人民公社時期農民)的研究遠未達到對單位製的研究深度,這是城鄉之間的“東方學”嗎?類似現象:文革總的而言是一次城市為中心的社會運動,農村受間接影響(202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