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著有:《燕山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还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八股文已经被封上封条,打上红叉,监禁了很久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启功、金克木、张中行等几位先生才比较平实地估价了八股文的利与弊。邓云乡的《清代八股文》也是那时问世的,与前几位先生不同的是,邓云乡对八股文的评价更高,对它的研究也更细。
邓云乡认为,八股文可以培养读书人严谨的精神,可以锻炼出准确简洁的文笔。虽然八股取士有不少弊端,可是从实际的操作角度考虑,不是任何一种考试都注定包含僵化的成分吗?在邓云乡看来,现代的考试、录取方式未必就比八股、科举制度高明多少。书中类似的初看令人惊异、细想颇有道理的论断还有许多,在过分考虑“政治正确”的今天,这些说法可能有点杀毒剂的作用。
一、条理清晰 从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从中可以学习研究一切事物的方法。 头三章(产生的基础、源流和历史、存废争议)是谈论八股文产生的基础和发展历史——研究某事物必先明白事物的过去,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知其史”。 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一个观点:...
评分这是一本客观、科学的评判八股文及中国科举制度的佳作。可读性颇高,阅读体验上佳,难度不大且饶有趣味。 作者于书中分析了八股文的产生、繁盛、消亡历程,讨论八股文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及科举对于统治者的功用,客观、到位,合情合理。 众所周知,八股文在上世纪初终于寿终...
评分一、条理清晰 从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从中可以学习研究一切事物的方法。 头三章(产生的基础、源流和历史、存废争议)是谈论八股文产生的基础和发展历史——研究某事物必先明白事物的过去,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知其史”。 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一个观点:...
评分常听人笑话空洞文章是八股文,然而不知八股文到底怎么写,遂读之。邓老先生这书真好,薄薄一本,不仅把八股文来龙去脉讲的清楚明白,而且还举例名家八股,分析如何写,为什么是名篇,中间穿插了许多古代科举风俗故事,既不沉闷又刷新了认知。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逻辑...
评分前些天看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面也说到了,八股文是适应于考试的一种范式,可以更好评判。看这本书应该可以了解更深,让我们看到八股文的另一面
贵局有2015年《邓云乡集》版
评分写的很通透,再过个50年就成八股文研究经典了
评分读完后的一些小摘要: 科举是英才教育。没有八股文的科举难度不高不容易挑选人才。通过八股文的学习(主要是四书五经)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素质包括文字,德育,智育(思辨能力),同时科举制度保障即使偏远地区亦有办学的动力和需求。八股文乃是诗赋小说的基础,没有八股基础,任你写出来都是野狐禅。
评分2011年
评分有益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