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在《读书》、《上海文化》、《上海书评》等刊物发表学术研究及书评多篇,著有随笔及书评集《蜗耕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译有《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本书考察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以汉语言文字翻译并公开发表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针对这些作品所展开的评论、研究等活动,并由此发生的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避空洞、宏大的文学史叙事,选择一个个经典的个案,开展研究。不但有对这一时期文学翻译和写作活动的详尽介绍,并融入了个人独特的见解。
本书获第三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
微瑕 一部讲义,我们自然不可能苛求它处处有创获、句句有精义,不过,还是希望它能将学术界业已取得的成果准确及时地介绍出来。就此而言,《中西因缘》似乎多少留下了一点遗憾。 研究翻译史,有一重要的课题,就是穷本溯源,考察某一著作的第一个译本是何时出现的、...
评分微瑕 一部讲义,我们自然不可能苛求它处处有创获、句句有精义,不过,还是希望它能将学术界业已取得的成果准确及时地介绍出来。就此而言,《中西因缘》似乎多少留下了一点遗憾。 研究翻译史,有一重要的课题,就是穷本溯源,考察某一著作的第一个译本是何时出现的、...
评分微瑕 一部讲义,我们自然不可能苛求它处处有创获、句句有精义,不过,还是希望它能将学术界业已取得的成果准确及时地介绍出来。就此而言,《中西因缘》似乎多少留下了一点遗憾。 研究翻译史,有一重要的课题,就是穷本溯源,考察某一著作的第一个译本是何时出现的、...
评分微瑕 一部讲义,我们自然不可能苛求它处处有创获、句句有精义,不过,还是希望它能将学术界业已取得的成果准确及时地介绍出来。就此而言,《中西因缘》似乎多少留下了一点遗憾。 研究翻译史,有一重要的课题,就是穷本溯源,考察某一著作的第一个译本是何时出现的、...
评分微瑕 一部讲义,我们自然不可能苛求它处处有创获、句句有精义,不过,还是希望它能将学术界业已取得的成果准确及时地介绍出来。就此而言,《中西因缘》似乎多少留下了一点遗憾。 研究翻译史,有一重要的课题,就是穷本溯源,考察某一著作的第一个译本是何时出现的、...
重点是近现代时期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会涉及这些作品的影响。作者在材料搜集整理上下足了工夫,以致刘铮书评部分内容看来像吹毛求疵。但不足处也明显:序论煞有介事地解释“经典”,第一部分讨论的却是类型小说;几乎不讨论抒情诗,莎士比亚部分没有十四行诗,歌德部分抒情诗也比重极轻,这可能是出于讨论的方便;在对概念、译本穷本溯源时,常常也没有交代所引观点的来源;轻轻松松就借用了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断定。里面的一些说法,对作者情况有了解更能有所感,比如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同一天去世在课堂上被修正,而但丁《神曲》部分脱胎于“人文经典导读”讲稿,所以开头会写要怎么读这本书。总之,这是一本很优秀但不全面的作品,但就像刘铮说的:“真要增补,哪怕是千百万字也完成不了的任务”。另,第245页对整数的误解在现在大概也不是孤例。
评分鲁迅SAMA引进太多上品!若西方不强势,古腊文学还是正宗么?兄弟俩的散文!亲日还能开出两朵花。
评分用现代世界文学史的框架代入近代的译介,并没有从译介过程中发现其本身的特点
评分用现代世界文学史的框架代入近代的译介,并没有从译介过程中发现其本身的特点
评分翻译史颇有可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