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是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l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升华,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对民众是不可能有所贡献的。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
《玻璃球游戏》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十二载的苦心创作,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小说、格言、书信、传记、文学理论等,应有尽有,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附录中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尤为精粹,它们貌似互不相干,本质上却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令人叫绝。
《玻璃球游戏》由张佩芬翻译。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对话《玻璃球游戏》 人物: 施奈德(简称施) 某校学生 科里斯(简称科) 施奈德的同学与挚友 地点:某公园 正文: 施:你好,我的朋友,你很准时,要知道上次你可还迟到了十五分钟,那次正好还是个糟糕的雨天,我敢说那天比该死的伦敦的所有的坏天气加在一起还要让人郁...
评分——读《玻璃球游戏》,一个摘要式的笔记 每次读黑塞,内心都会产生一种渴望,像是被某种精神所感召,严肃、平静。 《玻璃球游戏》:并非倾心于黑塞笔下的大师们谦和温驯、宽厚正直的人格魅力,而是对那个虚幻式的“卡斯塔里”中所充溢的天性、顺从...
评分我是11月初看的,前4写于刚看完的时候,因为懒惰没一下写完,再想捡起来的时候,那种状态已经没有了,我依然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是活话已经变成了死话,所以之后每条就提一句要点而已 1.圣化之路 “圣化”在书里明确出现是在音乐大师死之前和克乃西特会面时克乃西特形容他...
评分 评分题目完全不矛盾,毫无疑问,这是黑塞最杰出,最优秀,最能体现其个人思想的一本书了。黑塞在中国出过的作品我业已读完,因此也就借这本书的宝地来说说黑塞。关于黑塞,他似乎执着的在写两个主题,一个是无限的追求自我,一个是理想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冲突和相互妥协。无论是荒...
在读时:欲看怕繁难,不看心难耐。欲看不看间,妾身千万难。刚开始看怎么有种要去相亲的错觉。。。 读过后:。。。。。。棒,非常棒,本身就是道大餐还附送水果甜点,要真的研究不知有几千言可写,即使是这样却总觉得欠点火候(差了那么一把火)
评分我们的心必须听从生命的召唤 时刻准备辞旧迎新 毫不哀伤地勇敢奉献自己 为了另一项全新职责 每一种开端都蕴含魔术力量 它将保护我们,帮助我们生存
评分《玻璃球游戏》作为黑塞的晚年作品,更像是一部集大成论著,更富哲学味,不像是普通意义上的“小说”。黑塞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卡斯塔里在此世界汇集了精神方面的精华:音乐、科学、艺术与哲学,这里的“居民”不需要考虑任何与生计相关的东西,一切依靠政府给养,精英们把思想精华汇集成一种叫做“玻璃球游戏”的事物,听上去这像是一个综合体,综合了最纯粹最高级的精神层面。克乃西特作为这个世界的宠儿,得天独厚与自身修行,最后成了游戏大师,但是剧情急转,他抛弃了尊位,甘愿投身最初级的小学教师。这本书成于西方文明大巨变的战争时期,神性世界到理性世界的最后转身,当战争造成毁灭,人们开始思考世俗与精神的矛盾,信仰崩溃与世事爆发,对“执念”之类造成的最后冲击,在书中多有映射:尤其对“历史”的观点论述、克与同学的长篇对话等处。
评分在读时:欲看怕繁难,不看心难耐。欲看不看间,妾身千万难。刚开始看怎么有种要去相亲的错觉。。。 读过后:。。。。。。棒,非常棒,本身就是道大餐还附送水果甜点,要真的研究不知有几千言可写,即使是这样却总觉得欠点火候(差了那么一把火)
评分最好的书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