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
第三节 庶民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家庭
第六节 士
第七节 宗教
第八节 卿大夫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笫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 秦的变法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赢政
第二节 六国混一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 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附录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
《中国史纲》内容简介: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在张荫麟最初的设想之中,《中国史纲》应是一部多卷本著作,他拟定写作纲目,拆分历史为数十个专题,汉代以前他亲自上阵,汉至唐初则交给杨连升,唐以后由吴晗负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历史交由千家驹编写,近百年来的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则由王芸生负责。 1935年2月,...
评分趁着政协开会的间歇,断断续续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看完了,第一感觉就是惜乎先生去世的太早,若是能将中国历史全写一遍,竟是一件多么过瘾的事儿。 荫麟先生深入浅出,讲了上古到汉的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这几百年的重大事件,以人物为线索,条分缕析、举重若轻,文笔...
评分 评分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过滤器煞是无情。大江东流不止,潮起潮落,风行的未必就能传承,精萃遭遇冷落亦时或有之。所幸时光似水,反复冲刷筛洗,是沙砾是金子总会逐渐分明。 《东汉前中国史纲》,是当时教育部计划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的第一部。1935年,张荫麟已从...
评分中华书局这一版本比上古版本少了王家范先生的<<读张荫麟《东汉前中国史纲>>,这一文不可不读,全文如下: 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过滤器煞是无情。大江东流不止,潮起潮落,风行的未必就能传承,精萃遭遇冷落亦时或有之。所幸时光似水,反复冲刷筛洗,是沙砾是金子总会逐渐分...
某处阿姨刘仲敬推荐的。可惜只有卷1;大略从周(周时‘让我们离开想象,回到事实’)的封建制到秦汉的郡县制(君主集权制)的制度、社会变迁以及相应的思想发展。将思想史嵌入制度社会史。士的变迁:从武士到文人。【39-42】嫡长制和封建的崩坏;争霸;孔子的政治与教育;春秋变革时封建的摧毁;战国的新知识阶层(学派、不限于贵族):墨、孟子与周官、荀子至韩非“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139】;始皇郡县式的大帝国;楚汉之争;汉帝国郡县制的重建;无为结盟商业与儒家正统的确立;最后一章对王莽的介绍个人看得很新鲜:出身外戚的王莽智、辩和威都超绝世人,奈何不识大体,最后不可收拾。可惜到此就结束了。
评分张荫麟对于中国历史纷乱表面下内在原因之叙述,尤其出色。表面突然的、毫无来由的现象,经由他梳理、阐述,便清晰起来。正好体现了他自序中的历史研究任务说:把历史中认识上的偶然尽量减少。
评分遺憾只到劉秀。生生之謂易;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史佚之志; 楚國王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農神,而是飛揚縹緲的火神;楚人想象中的河神不是治水平土的工程師,而是含睇宜笑的美女;春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孔丘,戰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墨翟。孔子給春秋時代以光彩的結束,墨翟給戰車時代以光彩的開端。 雖然漢以後孔子被人捧上神壇,而墨子卻被人忘記了。就學術和生活而論,孔、墨卻是相反的兩極。孔子是傳統制度的擁護者,而墨子則是一種新社會秩序的追求者。一切道德禮恪,一切社會制度,應當為的是什麼? 墨子的答案是很簡單的,一切道德禮俗,一切社會制度應當是為著“天下之大利”,而不是一小階級,一國家的私利。
评分ZJU前辈阿
评分上大学的时候读到,觉得这也就是能给小学生扫盲的吧,不过时不我与,也是无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