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阿思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滕守尧,1945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艺术社会学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文化的边缘》、《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道与中国文化》等14部,美学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7部,文学译著8部
《艺术与视知觉》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阿恩海姆2007年才去逝的,竟然在书的勒口上赫然写着阿恩海姆1994年就去世,可见译者与编写的态度极其不严谨。 不知当年阿恩海姆他老人家在世时看到这个中文版是什么感觉。
评分非常非常出色的一本书。作者用格式塔心理学来解释视知觉,讲的很精彩。虽然这本书有点老了,里面的一些理论也许会过时,但是一些基本的关于视知觉的心理问题,还是永远不过时的。 我们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是否我们看到的是否就是真是的世界?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曾有过看错了的...
评分我的职业是建筑师,非常喜欢这本书,一直常伴案头的良师益友!对工作和建立自己的形式设计体系大有裨益! 新版也买了,感觉比老板好!图清晰,翻译也简练些!
评分因为书的翻译实在有些晦涩,所以找来英文原版看,我现在拿的是1974年版的<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the new version>, 却发现译文和原文有很多地方都对不上,比如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英文原版里就没有,这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的初版是19...
评分因为书的翻译实在有些晦涩,所以找来英文原版看,我现在拿的是1974年版的<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the new version>, 却发现译文和原文有很多地方都对不上,比如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英文原版里就没有,这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的初版是19...
分馆&分馆参 J0/017
评分从格式塔心理学出发,强调艺术中的先天视觉要素。核心是一种「力」的「经济学」,即强调所有知觉物都能引起心理上等价的活动(不幸的是作者将这个等价归因于神经的物理式的模仿运动),因此知觉对象中存在着各式的「力」,大脑则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吸纳这种力(一种「经济原则」),因此会对知觉对象加以简化。简化所借助的便是一些先天的(而非文化的)结构,其中部分在格式塔心理学内部有分析,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分析。试图将知觉的核心归结到先天似乎是在迎接一种「普遍性」的艺术,后续学科发展则背道而驰,仅仅保持了一种知觉结构的可分析性(吉布森除外,他强调的是知觉的不可把握)。比较意外的是作者对色彩认知的分析(猜测)基本都对了,运动和空间的部分倒是有些问题。引用弗洛伊德虽少,观念模式显然受弗洛伊德影响较大。翻译和插图都不太行。
评分我们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是否我们看到的是否就是真是的世界?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曾有过看错了的情景?在黑暗的路灯下你看到的一团黑影真的是一个人么?你判断其为一个人的理由来自于何处?是理性还是本能?作者从这些基本的问题开始探讨,讨论我们的视觉的心理学解释。作者以大量的艺术史的实例雄辩而又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艺术史上的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所谓伦勃朗式用光法,我们仅仅看到了半张脸,但是我们却判断这是一个完整的脸。埃及人画画的时候,永远都是侧面的人像和正面的身体,是他们不懂得所谓的透视法么?
评分胸闷…还是希望格式塔和认知心理学吃屎ˊ_>ˋ
评分繁简两个版本同步看,终于看完了。这书写得也太牛了,阿恩海姆讨论美学的方式方法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我甚至一度怀疑这种方法是否存在:即用理性和逻辑去分析传统美学讨论中完全无法用语言说明最后只好用一些形容词糊弄过去的所谓的美和感受!并且论据与结论都可以被感知实验重复验证!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那些诸如“画家的直觉”“天生的敏感”这样辞藻只是用来掩饰艺评家(甚至是“艺术家”)的无知的,因为他们挤不出别的字眼了,而这些看似虚无之物其实是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来掌握的!反过来阿恩海姆又用这些理论告诫我们,正因为它们可以被学习,所以更要去训练和相信自己的知觉。看完后简直让我成了他的脑残粉,感觉自己长这么大看过的所有同类书加一起,乘以个10,也会被它的百分之一碾压。二刷完成,准备抽时间三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